【鲍姓】
《千家姓》上说:鲍姓“望族居上党郡。”
鲍姓发源于今山东历城,鲍叔牙的子孙在齐国世袭卿位,见于史册的有玄孙鲍牵(鲍庄子),还有鲍文子、鲍苏,并有裔孙鲍焦隐居于周的国都(今河南省洛阳)。战国初,田氏代齐后,子孙有逃往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地者。两汉时,鲍姓名人渐多,西汉末的鲍宣,字子都,西汉大夫,渤海高城(今河北盐山东南)人。哀帝时,为谏大夫,敢于上书直言,抨击时政。他在上书中,曾指出:“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后任司隶。王莽执政时,被迫自杀。鲍宣死前极有预见地将长子鲍永、次子鲍升避居于“上党屯留。”鲍永子鲍昱、孙鲍德、玄孙鲍昂俱有名于当世,尤以鲍昱最为著名,他贵至宰相,为后世鲍姓上党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东汉司隶校尉鲍永,字君长,累以功封关内侯,为司隶校尉,以事劾赵王良、朝廷肃然。后为东海相。东汉时还有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人鲍鸿、鲍恢,京兆新丰(今陕西省临潼)人鲍邮,东汉初的九江(今安徽省凤阳)人鲍骏……。表明在秦汉之际,鲍姓已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并有一支进入安徽。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山东、江苏间地,古属东海郡之地的鲍姓人丁兴旺,名家辈出,著名南朝乐府诗人鲍照即为此郡鲍姓之杰出代表。
鲍照(?-466年),字明远,东汉太尉鲍昱之后,祖籍山西上党,迁居东海(郡治今山东苍山南),南朝著名文学家。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称“鲍参军”。后子顼起兵失败,为乱军所杀。其长于乐府,尤善七言歌行。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颇有影响。著有《鲍参军集》。
此郡鲍姓由于离东晋、南朝之国都南京较近,其由于仕宦、逃难进入今浙江、江苏、湖北等地。此际,繁衍于上党、泰山、河南郡的鲍姓亦呈族大人众、名家辈出之态,昌盛为鲍姓上党、泰山、河南郡望。唐末至五代的动乱导致鲍姓在今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定居下来。两宋时,鲍姓发展出现了新特点,其除昌盛于山东外,繁衍于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的鲍姓十分抢眼,名人辈出。元初、元末的动乱导致鲍姓向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徙居。明初,山西鲍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安徽、江苏、河北、河南等地。明中叶以后,鲍姓进入台湾省,有清一代,鲍姓分布愈广。
如今,鲍姓在全国分布很广,尤以青海、江苏、山东、湖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鲍姓约占全国汉族鲍姓人口的70%。鲍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73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6%。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