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公仔件件都是广府名片
七夕公仔、珠绣、客家山歌、赛龙舟、舞醒狮……在今天节奏急速的城市生活中,如何使年轻的一代认识本土民俗,更积极地参与其中,使之发扬光大?本报第九期街坊论坛“传统民俗如何融入现代社会”昨日走进天河公园,吸引了不少“新移民”及“老广州”的热烈关注,本报还特邀多位政府文化官员、民俗参与者及专家现场与市民进行讨论。
焦点1:现代VS传统
民俗可否在都市留存?
记者曾接到一位刘姓年轻读者的电话,他质疑“传统民俗有必要保留吗?”事实上类似的疑惑也在大洋网的留言板中出现过。刘先生的疑问在年轻市民中很有代表性,他认为艺术都是生活的反映,传统民俗在某种意义上是农耕文化的代表,但随着广州周边迅速城市化,传统民俗在广州逐渐消失似乎是某种历史必然,“没必要对此大惊小怪”。
广州社科院杨茹博士去年挂职天河区珠吉街,即广州乞巧节活动的发起地,她一直在为乞巧活动奔忙。她认为,当前正是因为传统文化在国民的生活中日益淡化,才导致中华民族作为中华文明中心这种吸引力事实上不断下降。端午节成为韩国的文化遗产,就是一个例证。”
焦点2:老龄VS年轻
民俗如何“牵手”时尚?
在广州年轻人心目中,唱客家山歌、哼粤剧等传统民俗活动几乎就是“老土”的象征。
昨天在论坛现场,一位天河区凤凰街客家山歌队的老队员就公开表示,“凤凰街的客家山歌协会有80多人,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加呢?”焦虑之情溢于言表,而事实上该协会的成员已算是年轻的,在越秀的洪桥客家山歌协会大多数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民俗活动参与者的老龄化已是普遍现象,就以濒临失传的七夕公仔来说,唯一会制作的老艺人李光华已有60多岁。为了避免让这项文化项目失传,天河区文化局特意安排一位年轻的文化馆员拜师李光华。
年轻人何以对传统民俗不感冒呢?凤凰街客家山歌协会会长王文革直言,还是在于传统民俗的一些表达方式不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今年只有30岁的他介绍,老客家山歌唱得慢悠悠的,一步三摇,“有时一句话可以翻来覆去唱上20多分钟。”他认为,传统民俗要吸引年轻人参与就必须得创新。
天河区文化局副局长陈左军认为,传统民俗项目的发展遇到瓶颈,主要是民俗本身如珠绣、七夕公仔等艺术品价格高,但存在制作工艺繁琐、周期长及制作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对它进行一种新的包装,而且在它的艺术方面进行更多的改进,使它更加生动和活泼。
焦点3:传承VS经营
民俗怎样“平衡”复兴?
民俗复兴,政府能做什么、怎么做?天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培楼表示,完全依赖政府不实际,全盘依赖市场更行不通。
“所以民俗艺术的发展,可能有赖于在政府大的政策框架的领导和指导下,找准时代的脉络,让传统文化在精神上被现代人接受。”他表示年轻人参与民俗复兴的关键是找准定位。“坦率一点说,搞传统民俗可能不会使你暴富,因此可以考虑从历史文化继承的责任感出发,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在民俗传承与市场经营之间找到互相通融或者两者能较好结合的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