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绥集镇位于常州市区最西北部,自镇向西不到三公里便进入丹阳市境内。镇向北约两公里连接沿江公路,向南经浦河、西夏墅仅十余公里与沪宁高速公路相通,交通便利。集镇曾长期为乡政府所在地,但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乡镇合并大潮中,万绥乡撤并入今新北区孟河镇。万绥集镇表面看似极普通,可当翻开沉重的史页,便会惊讶的发现,这里竟是公元五至六世纪,统治中国南部半壁江山达78年的南朝齐、梁两代共11位皇帝的祖居穴、桑梓里、发源地。一个小镇诞生了两朝皇帝,这在中国史河可谓独一无二。万绥镇原本就被命名为“万岁镇”,只是改朝换代后被强改成谐音,是史学家与世人公认的“齐梁故里”,其价值无可估量。而今的万绥古镇,仍保留着一批齐梁时的遗迹,部分旧街巷依轮廓清晰,特别是与齐梁文化密切相关的东岳庙大殿和万绥戏楼这两处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经维修后保存完好,并对外开放。因而在对万绥集镇规划布局时,要依据齐梁文化的历史事实与传说故事,以及该镇文物古迹、老民居、旧街巷的现状,精心制作,增添展示齐梁文化的重量级景观,使其潜在的历史底蕴重放光芒。通过打造“齐梁故里”这块金字招牌,也必将同时提高常州的文化知名度,增添旅游新亮点。
一、“齐梁文化”璀灿丰厚
西晋太康二年(281),分丹徒县与曲阿县的部分区域置武进县,其境域大致为今常州市区西北部和丹阳市东北部,县城便建在今万绥一带。不久爆发永嘉之乱,随之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黄河流域的汉士族纷纷南迁,占地聚居。此时,淮阴令萧整便带着兰陵县(今山东枣庄东南)的族人,避难至武进县的东城里一带,后在此及附近世代定居。东城里的具体位置,一说在万绥,另说在今丹阳境内。317年,东晋元帝宣布可在江南地区建立侨郡、县,保持北方原郡、县名。318年,侨置兰陵郡、兰陵县于武进县境,兰陵郡领兰陵县(郡、县皆无实土)。后为区分,也曾改名南兰陵郡、南兰陵县。在此生活了一百多年后,萧家成为武进的旺族,并诞生了齐朝和梁朝的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与梁武帝萧衍。梁武帝登基的502年,将武进县改名兰陵县,以示不忘祖籍地。620年,在原兰陵县地复置武进县。674年,武进县并入晋陵县。686年,划晋陵西36乡置武进县,但县治在今常州老城。至于原武进县故城,则直至五代后唐同光年间(923—925)才毁废。
南北朝时的南朝,被史学界公认为当时华夏文化的中心。自刘裕420年取代东晋王朝到589年隋朝统一中国,经历了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等四个朝代。武进(南兰陵)籍的萧道成是宋朝握有重兵的将军,时宋朝诸王内讧,萧道成受命一讨平之。后宋废帝暴虐无道,被禁军所杀。萧道成立顺帝刘准,自己则授相国,封齐王。479年四月,顺帝逊位,高帝萧道成建齐朝。他生活节俭,拒用奢侈物品,惜在位仅四年便去世,终年56岁。此后武帝萧赜、郁林王萧昭业、海陵王萧昭文、明帝萧鸾、东昏侯萧宝卷、和帝萧宝融先后在位,共七位皇帝。
在中国史学中,梁武帝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不仅在于他是我国只次于清康熙帝、清乾隆帝、汉武帝,在位时间第四长的皇帝,更因他是位喜文学、兴佛学的文化皇帝。萧衍生于464年,是萧道成的异支族侄。他在南齐与北魏对峙中屡立战功,后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500年,他乘南齐宗室骨肉相残,起兵襄阳,拥立萧宝融为帝,次年攻入建康(今南京)。502年,萧宝融禅位,他建国“梁”,此后当了48年皇帝。他勤于政务,日理万机,同时重视儒学,设国子监。生活上提倡节俭,平日吃素,每天只吃一餐。由于他的精心治理,不到十年,境内安定,府库充盈,文化昌盛,是魏晋以来200余年最好的时期。他本是诗人,在其倡导下,梁朝文风大盛。但晚年他由开明向昏庸转化,崇信佛教,四次舍身同泰寺,大臣们共花四亿钱才赎回这位“菩萨皇帝”,造成国库渐空。最致命的则是收纳魏降将侯景,引发了四年的“侯景之乱”。549年,侯景军攻入建康包围皇宫台城,86岁的萧衍竟被活活饿死。逝后谥号“武皇帝”。此后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敬帝萧方智先后在位,共四位皇帝。
自东汉末年至唐代初年的近五百年,由于战乱频繁,国家分裂,中华文化发展缓慢。但相对而言,南朝齐、梁时期却一度兴盛,使中华文明得到了延续与弘扬。主要原因除了梁武帝在位近五十年,使南朝地区获得了相对而长的和平时期,人民得到较长的休养生息,文化的发展也有了厚实的物质基础。而更重要的是,梁武帝本人就是位著名学者和文士,在他提倡与支持,尤其文学得到了复兴。梁武帝被誉为“诗人皇帝”,他也确实是“开一代诗风”。他的名作《河中之水歌》:“河东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至今流传不息,深入人心。他的家族可谓是个文学集团,除奇才“昭明太子”萧统外,梁简文帝、梁元帝都是著名诗人。尽管他们倡导的“宫体诗”以其内容的轻靡,情思的放荡,被认为有消极影响,但作为一种新的尝试与探索,有着其积极意义。此外,齐高帝之孙萧子显撰写了被列入正史二十四之一的《南齐书》。而最令后人震惊的,则是南朝齐梁时期耸起了两座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而这些都与常州密切相关。
在萧家皇室中,千余年来最享盛誉的当推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萧统。只因他选编了中国辑录最早,在当时规模体量最大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它选录了自先秦至梁代作者130余人的赋、诗、诏、表、书信等700多篇各种体裁的文章,共30卷,为后人研究梁以前七、八百年的文学保存了重要史料。而比梁武帝约小一岁的布衣刘勰则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篇章。《南史》记载,刘勰为东莞莒人。南宋咸淳年间的《毗陵志》载:“晋陵境内尚有南兰陵、南东莞等侨郡,及莒、东莞、姑幕等县。”1988年版《武进县志》11页载:“323年,在晋陵境内侨置南东莞郡和莒、东莞、姑幕三县。”这儿的“侨人”,包括时从今山东东莞郡莒县逃来江南的刘勰先祖。在刘勰约公元465年出生时,其祖上数代人已在常州这块土地生活了近一百五十年。由于家贫,20岁时刘勰离开家乡,拜南京定林寺住持为师。十年中,他利用定林寺丰富的藏书,潜心攻读,尤其沉醉文学。约在三十岁,他选定了走文学批评的道路。经约七年的奋斗,体大思精、弥纶群言的《文心雕龙》诞生了。在这部著作中,刘勰对有史以来的各种文学及主要作家、作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评价,对文学创作的规律、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学批评的标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发,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理论巨著,刘勰也被公认为中国文学批评的鼻祖。
二、古镇现状 喜忧参半
由于万绥集镇原是乡政府所在地,因而镇区建筑颇具规模,街巷轮廓清晰。现有十余条街巷,近万居民。万绥街区的主要骨架为东西走向的兰陵路,以及南北走向的齐梁路和戏楼路。齐梁路横贯镇中心区域,它既是交通主干道,又是商业聚集地。数十家商铺鳞次栉比,是万绥最热闹的地段。只惜除了路名,已很难寻觅到往昔的痕迹。
距齐梁路东四五十米,与其平行的戏楼路,却显得格外静悄,部分地段明清建筑风格浓醇。戏楼路南接兰陵路,北至东岳庙,约长200米。街的东侧,明清式砖木结构旧建筑占近三分之二。尤其北段,近百米长的古建筑连绵不段,特别是最北的一进两层楼店铺,上下仍用古旧木板,历史价值极高。路西侧的明清式砖木建筑仅占三分之一,多数为居民新建的楼宅,现代的装饰,与戏楼路以明清古建为主的氛围极不协调。
万绥古镇及附近,文物古迹颇多,且多与“齐梁文化”有关。而今规模最大的当推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它位于戏楼路北段西侧,占地2888平方米。该庙始建于唐贞观五年(631),原因据说是唐太宗统一中国后,惊异地发现,江南有个叫“万岁”的小镇,居然连出齐、梁两朝皇帝。为保唐王朝永世不衰,先下旨改镇名“万岁”为同音的“万绥”,即绥靖镇压之意。随后令建一方形状东岳庙,宛若盖上一颗大印,泰山压顶般夯镇住帝气皇根。如今东岳庙大殿仍呈正方形,在全国亦属罕见。1211年、1728年曾重建。乾隆年间有两次重修,1821年、1841年又两次重修。东岳庙有山门、子孙堂、大殿等建筑组成。大殿座西朝东,飞檐翘角。面阔三间12.8米,进深15米,檐柱高5.85米,平面呈正方形。殿内用四根肥硕的金柱支撑梁架屋顶,单檐歇山顶,黑色筒瓦铺盖。殿前格扇齐全,窗棂花纹式样轻巧,雕工纯熟洗练,花卉鸟兽栩栩如生,形制古朴。另一处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万绥戏楼,距东岳庙大殿约三十米。戏楼座东朝西,始建年失考,现建筑为清道光二十六年至三十年(1846——1850),2003年又原样整体修缮。为砖木殿宇式结构,平面呈凸形,外形是大屋顶。正台屋面采用横梁架设向外延伸屋檐,梁椽起翘,高出屋面,发八角台顶。后台面阔14.5米、进深4.6米,高7米,两侧是化妆间。前台面阔6米,进深5.6米,顶高7.2米,台高2.3米。左侧另架子台,供乐队演奏。后台柱础为明代石础,台前檐柱高达5.5米。舞台正面板壁绘有国画,两侧书对联一副。台口两侧木柱挂的对联为:离合悲欢天下事如斯而已;生旦丑净世间人尽乎此矣。台口上方悬匾曰:作如是观。此外还有许多古迹,比较著名的有。一、志公井:传说是梁武帝老师志公和尚经常汲水的石井。二、南寺旧址:传说当年梁武帝将祖宅捐赠佛门,改作寺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尚存砖刻匾额“敕建南寺”。三、罗妃桥:为纪念梁武帝的罗姓妃子而命名。四、武进(兰陵)故城遗址 :公元281年,分丹徒、曲阿两县之地另置武进县,建县城在今万绥一带。502年改名兰陵县。唐朝初年复称武进。此后,武进县治迁往今常州城附近,但武进老县城,直到五代后唐同光年间(923——925)方毁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