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协会为了做强做大民俗文化产业,使民间工艺制作上一个新的水平,做到展览年年办,展品届届新,她们从筹办开始指导思想就是思路要多,展品要精,响亮地提出了大文化富县,小工艺富民的口号,由于指导思想明确,因此从这历届展览中我们欣 喜地看到一批工艺品制作技艺日臻完善,更加成熟,作品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届更比一届好。全国艺联选送我们协会王彩兰的剪纸《福寿双星》于奥运会筹办期间在人民大会堂获了奖;田树川精心制作的木雕《关帝庙牌楼》成为民俗馆镇馆之宝;阳光刺绣中心吴虎成送来的18米长卷刺绣《清明上河图》作为礼品率先进入市场,成为老板抢手货;温书俊的泥塑《吴 王典》填补了一代名相没塑像的空白,成为影视、新闻媒体公认的形象代表作。至于栗东斐的木刻《酸梨木雕笔筒》、《垣上人家》,王兰娥创作的剪纸“双喜同心”、李映萍创作剪纸的“恭喜发财”、张云爱创作的“十二生肖”和刘青香创作的“喜福图”、郝国英创作的“金猪献宝“,羊庄艺人田保成根雕《群鹿闹春》,灯干角农民董云清的根雕作品“花架”“猴”,李春莲同志的布艺“老 虎”“童鞋”和路书娥的“前程似锦”鞋垫,还有后起之秀的卫学军、郭光胜、李俊峰、宋太生、卫亮清、董云清等会员为民间工艺展览制作的石雕、根雕、泥像、葫芦、芦苇烫画、鸵鸟蛋雕刻、布艺工艺等充分显示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间风俗,巧夺天工,很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为展览锦上添花,使参观的同志叹为观之,长时间驻足观赏、询问,从而展示了沁县的民间工艺制作水平,为我县争了光,添了彩,会后还出版了画册。 我们为了提高民间工艺制作水平,使作品更好、更精、更美,思路更加开阔,我们民俗协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传帮带的办法,着力培养工艺人才队伍。协会成立伊始,阳光工程“中国结”编织培训班就在政协会议室举办,六大社区48名中青年学员接受了来自太原“中国结”编织老师现场培训。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如一地把人才队伍培训作为重中之重。比如在利用“阳光工程”培训葫芦烫画技艺人才中,对培训的组织领导、实施办法、人员分工、资金使用等方面做了明确要求,培训时间长达50余天,分二次培 7 训200多名,投入资金3万多元,在培训中,张俊芳会长带头学艺,钻研技术,郭光胜、李俊峰、田树川、宋太生等老师傅言传身教传帮带,发现培养了安二林、王润兰、杨东红等一批年轻传承人。 协会还组织会员分多次外出参观学习,参观了市委宣传部举办的民间工艺展览,潞矿举办的工艺展览,长治湿地公园民俗馆,参加了由长治市宣传部、长治市雕塑家协会、长治市文联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赵树理诞辰一百周年”、“庆祝第九次党代会胜利召开”雕塑作品大展。同时远赴大同广灵参加了国际剪纸艺术节,到北京参加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通过参观我们大开了眼界,解放了思想,通过参观我们看到水平,看到了精品,看到了希望,学到了经验,对我们搞好民俗文化增强了信心,应该说参观不参观展览大不一样,我们举办的民间工艺展览之所以精品甚多,可以说就是参观的结晶,学习的实践。归根结底说,民俗协会之所以欣欣向荣,就是抓了培训,夯实了基础,使得我们的民俗工艺大军人才济济,后继有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