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大事记
乾德三年(965)正月,宋西川行营凤州路督部署王全斌率师灭后蜀,复洋州。
乾德四年(966),废黄金县,贞符县移治黄家营。
开宝八年(975)冬,洋州城火灾,焚民舍1700间。
淳化二年(991)七月,汉江溢,毁沿江农田、舍民。
咸平三年(1000)七月,汉江溢。
景德二年(1005)七月,汉江溢。
景祜四年(1037),改武定军为武康军。
庆历四年(1044)三月,洋州邑立州学,属县立县学,并置教授。
治平二年(1065),知州蔡交主持迁建文庙于州治西北隅,三年告竣。元末兵毁。明洪武四年(1371)县丞潘谨言主持重建。
熙宁八年(1075)秋,知州文同始加筑州城,益治校。
元丰二年(1097)二月,建崇道观于都山(又称大爷山)。明永乐间(1403~1424)道士张三丰寄寓此。明万历十七年(1859)又于观内建琉璃照壁俱毁。
崇宁三年(1104),县人闵文叔、唐史贤、王大素联登进士科。
南宋
元代年间大事记
至元二十三年(1286),改陕西四川行中书省为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始定此地属陕西省。
至正二十五年(1365)正月,大夏主明玉珍遣右丞相万胜取兴元路,此地入蜀。
明
明代年间大事记
太祖洪武三年(1370)五月,大将军徐达遣将取兴元路,改路为府,降洋州为洋县。
洪武四年(1371)春,改建县学,修建城隍庙戏楼。六月,大雨,江河暴溢。
洪武十一年(1378),创建察院于县城内东北隅。
洪武十三年(1380),编制乡、里,定斌役籍,置里长、甲首,全县划编10里。天顺年间(1457~1464)又增编5里。弘治元年(1488)更编县籍,全县分36里,94乡。
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都司卫所,洋县属陕西都司汉中卫。
永乐十二年(1414),本县人李彪在乡试忽然次年会试中登连科。
永乐十四年(1416),汉江涨溢,淹没公私庐舍。
景泰二年(1451),儒学训导王安撰文,立都山《图景碑》。
成化元年(1465),大饥,荆囊饥民义军刘通(刘千斤)、石龙(石和尚)经县地进兵攻汉中。
成化六年(1470),汉江溢,城郭淹没。
成化十二年(1476),副都御史原抚治流民,让随所在地入洋县籍。
成化二十三年(1487),大饥,弘治元年(1488)夏,大水;冬,大饥。
弘治十五年(1502)夏,大雨伤禾,民多疫。十七年,夏旱;秋雨雹伤稼。
正德四年(1509),川东北农民义军首领蓝廷瑞、鄢本恕,率部经县地去汉中。
嘉靖二年(1523),大水。七年,大饥,人相食。八年,汉江决。
嘉靖九年(1530),天雨养化虫食禾。十一年夏,大雨加大风3日,把树漂屋,民大疫。十五年夏,汉江泛涨,城西漂民舍,溺死者甚众。
嘉靖十七年(1538),县丞姚如松规划溢水堰,封植蔡侯墓。
嘉靖十八年(1539)七月,汉江水涨,漂坏民舍。二十一年夏,大水,漂流民舍。二十三年春,大饥;夏,大疫。
隆庆六年(1572),知县阎邦宁首篆《洋县志》成书。
万历四年(1576)九月,大雪杀禾稼。五年春,饥民载道。
万历十年(1582),知县马崇主持清丈田地,更定赋则。十五年,“一条鞭法”始定。知县李用中捐俸修傥滨堰石槽,建斜堰。
万历十四年(1586),智果和尚应诏为明肃皇太后治愈眼疾。神宗朱羽钩颁施藏经678函6780卷,赐金修建“藏经楼”,并书“刺赐智果寺”匾额。
万历十六年(1588),大江坝“祁家戏班”在本县和汉中、城固、西乡一带演出“桄桄戏”,为洋县有记载的较早的戏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