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是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建立的政权,统治时间从公元916年至公元1125年。辽中京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境内,是辽代五京之一,具体位置在宁城县城天义以西三十多华里的铁匠营子乡和大明镇之间的老哈河北岸。据史料记载,辽中京建于辽代六帝圣宗耶律隆绪统和二十五年正月至二十六年五月(公元1007年至公元1008年)。辽亡后,又经金、元、明沿用,火废于明初(公元1399年),历时392年。
公元十世纪初,游牧于潢水(今赤峰市巴林左、右旗境内的西拉木伦河)之滨的契丹族逐渐强盛起来。其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公元907年称帝,为辽太祖,建立了契丹封建王朝。九年后,建纪元“神册”。神册三年在临潢(今赤峰市林东镇)建皇都,史称辽上京。公元927年二帝太宗耶律德光继位,十一年后,定辽上京临潢府为皇都,改国号为“辽”,原南京辽阳府为东京辽阳府,升幽州为南京。在此之前,太宗得幽、云十六州后,在河北省正定县曾建过一个辽中京,不久便废。辽此时已比较强大,东边渤海国年年进贡,西边西夏对辽称臣,南面后晋甘愿认辽为父,南唐则过海上贡。疆域展驰数千里,东到日本海,西至新疆阿尔泰山,南越长城,占有河北大部,北到今蒙古国的克鲁伦河流域。
辽自建至亡共历219年,曾建有重要的五京:上京临潢府(今赤峰市林东镇)、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中京大定府(赤峰市宁城县境内)、西京大同府(山西省大同市)。《辽史》云:“圣宗赏过七金山(今大明镇内距中京城北数里的九头山),土河(今老哈河)之滨,南望云气,有郭郭楼阙之状,因议建都。”于是择良工于燕、蓟(今河北蓟县一带),施工两年,建东西八里,南北七里半的大城。
何天明在其《辽朝步入盛世的京城—辽中京》一文中,分析了辽中京建城的原因:“当时,辽宋之间已经实现和平往来,辽上京所在的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从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等方面来看,已经具有辽朝统治大后方的地位。多种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周边政权的密切交往在客观上对辽朝的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辽圣宗在视察中选中的老哈河北岸地区,无论从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文环境来讲在当时都是其他地区无法替代的。这座都城,北可以保证上京的安全,南可以加强与燕云地区的交往,东可以与辽东京形成犄角之势。老哈河、西拉沐沦河流域及其周围,又是契丹部族力量较为集中的地区,具有本民族的政治统治优势。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根据形势的需要巩固辽朝政权在老哈河、西拉沐沦河这个契丹族活动的核心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所以,当辽宋之间订立了“澶渊之盟”之后,兴建辽上京的事便受到辽朝统治集团的重点关注。加之结盟之后宋朝提供的的“岁币”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辽朝的经济实力,辽朝境内的契丹人与汉人的关系又处于历史上最为融洽的时期,再建都城所需的多种条件都已成熟。”演渊之盟后,辽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北宋的睦邻关系,方便友好往来,最大限度地吸取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成果,在杰出的契丹女政治家承天皇后和辽圣宗 的主持下,决定迁移都城,建中京大定府。
辽中京布局仿宋都汴梁城,设有宫殿、门掖、楼阁、府库、市肆、廊房。城墙三重,分外城、内城、皇城,成“回”字形。城墙全部用版筑,现残迹最高达4米,是辽代城址中保存得较好的一处城。外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4200米,南北长3500米,南城正中有门,并有瓮城,四角有角楼,但未发现马面。自南门朱夏门到内城的南门阳德门,全长1400余米,正中有一条宽64米的大道,大道的两侧有用木板覆盖的排水沟,直通朱夏门两侧的城墙下的石涵洞。在距朱夏门约500米的大道中心,残存一座马鞍形土包,推测可能是市楼的遗址。大街的两侧有对称布置的街道,南北向的经路各三条,东西向的纬路各五条,路宽4至15米。由这些街道组成的坊区,是汉族居住的地方。外城的北部有寺庙、廊舍、驿馆和官署的遗址,在城内西南角的山坡上,还分布有密集的寺庙建筑遗址。
内城址位于外城中央偏北,平面为长方形,东西宽200米,南北长1500米。城内多是空旷的地方,从南墙正中的阳德门到宫城南门阊阖门,有一条宽约40米的大道。大道在阊阖门南约85米处,与一条宽15米昀东两道路相交,这条东西道路两端向北转折,通入宫城。
宫城即称“大内”,位于内城北部中央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1000米。北墙即利用内城的北墙,另筑东、南、西三墙,现今尚可见到东、西两墙南端的角楼址。南墙及正中的阊阖门,都已不存,阊阖门东、西180米处,发现有宽约15米的豁口,应为东、西掖门的门址,三门都有宽约8米的道路通入宫城。阊阖门北中轴线上有一处大型宫殿址。东西两掖门内侧各有两重宫殿遗址,据史料记载,这里应是称作武功殿和文化殿,分别是圣宗及其母萧太后的起居处。
在辽中京城遗址内外,现存砖塔三座。大塔位置在外城内、内城外东南角处。小塔也在外城内,内城外偏西南位置。半截塔在城外西南山坡,据民间传说,始修未完,并非倒塌所致,另一说法,认为在元地震时上半截倒塌所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