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县戏曲活动兴盛于清代,主要剧种有昆曲、京剧、河北梆子、老调、丝弦、哈哈腔、娃娃腔等。清末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全县有30%的村有业余剧团或小戏班。抗日战争期间,一度萧条。到1949年,全县业余剧团发展恢复到27个,1956年发展到87个,到20世纪60年代末,50%的村庄都建立了业余剧团,较有名的有郑村“蒋家”京剧剧团、八里庄丝弦剧团,陵阳老调剧团、东北寺老调剧团、城内歌剧团等,不仅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还为一些省、市培养输送了大批戏剧人才。如京剧女须生卢桂芬(郑村人),唱腔优美,20世纪30年代即录制了唱片。京剧花脸马保山(鲍墟村人),绰号“河间红”。天津市京剧团武生马少良(鲍墟村人)。河北省京剧团武生张占荣(仉村人)。老调须生张老淳(八里庄人),男旦王三(东北寺村),文丑张老桂(八里庄人),刀马旦毛素欣(刘铭庄人)等。河北省梆子剧院小生田春鸟(大杨庄人),受民歌演唱的启发,探索到“真假混合声”的演唱方法用于梆子唱腔,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20世纪60年代他同搭档裴艳玲、齐花坦、张淑敏等演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所演《宝莲灯》拍成电影演遍全国。老调表演艺术家崔澄田(崔家庄人),主攻花脸,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保定老调剧团,1959年赴北京汇报演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