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乡县这片土地上,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夏为有缗国,系舜子季禧的封地,是当时汶,泗流域通向中原河洛地区的咽喉。东汉建武元年(25),省爰戚,置金乡。据考证,汉武帝天汉四年四月(公元前97年),封子刘髆为昌邑王,十一年薨,葬於高平山。初在山北凿墓得白兔,以为不吉,更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改名曰金多山,后除爰戚为金乡县,县名自此始至今,已1900多年。
据《金乡县志》载,金乡县治原在今嘉祥县阿城铺。北朝魏,县治迁东缗故城,即今址。明弘治十六年(1503),重修土城,新建四门。东门名东作,西门名西城,南门名南熏,北门名北拱。“城周长七里三十步,城根阔一丈七尺,顶阔五尺,城外为隍,阔四丈六尺,深一丈一尺”。明万历六年(1578)二月,“复修城池,讫于七年七月。城基增阔到二丈七尺,顶阔增到一丈二尺,高提到二丈三尺.又计地输柴,烧砖三百余万,爰新东西门楼,增高六尺,易城土女墙以砖,修砖垛二千一百八十三,增城铺十五座,重以瓮门,临以凌堑,巍然焕新,讫为雄镇”。清康熙十二年(1673),四十九年(1710),两次补集。乾隆三十八年(1773)至四十三年,重修砖城,“基宽一丈七尺,顶宽一丈一尺,周围一千零三十六丈。官修二段,四百五十丈六尺二寸;民修四段五百八十五丈三尺八寸。四门增修城楼,大券台,月城券台,马道,吊桥各四座”。咸丰九年(1859),新修城廓,“根基阔三丈五尺,顶阔一丈五尺,高一丈五尺,周长一千六百余丈”。十一年(1861),绅士李垒等输资建四城隅炮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