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工业经济

家乡区县: 陕西省宁强县

宁强工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由于长期受以农业为本思想的影响和自然农业经济的束缚,一直发展缓慢。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即有制陶业,唐宋时就有酿酒业的记载。至明朝,宁羌为西秦军事重镇,用于制造兵器的金、银、铜、铁、铅、硝等矿物先后得到开采。清代,纺织、土陶、印染、冶炼、火柴等工业渐次兴起。尤以宣统三年(1911)投产的宁羌州保惠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规模居当时宁强县工业之首。

民国年间,出现一批米面加工、缝纫、制鞋、染色、木器、砖瓦、造纸等小厂或家庭作坊,多系手工业操作,资力微弱,难于振兴。

解放后,宁强县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从1953年起,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全民所有制企业。到1957年底宁强县有火柴、食品、缝纫、农具制造等工业企业98个。1958年“大跃进”,开展群众集资办工业运动,先后筹建起农机制造、造纸、火力发电、采矿等一批地方国营工业企业,但是采矿工业一拥而上,效益欠佳。1963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关、停、并、转一批工业企业。“文革”中宁强县工业是在排除干扰中发展的。70年代,兴办“五小”工业(小钢铁厂、小煤矿、小机械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逐步采用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宁强县工交企业经过整顿,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行技术改造,优秀新产品相继问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宁强县工业生产的一大支柱。工业门类也由解放时单一的火柴制造业,发展到食品、饮料、造纸、印刷、冶炼、机械、建材、采矿、化学、电力、缝纫、工艺、包装等门类较多的工业体系。[8]

工业企业技改项目,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1976万元,年均增长11.4%,工业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宁强县地方工业总产值完成28.03亿元,年均递增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6.09亿元。2006年,宁强县地方工业总产值完成9.29亿元,其中26户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6亿元。县境内有嘉陵江、汉水两大水系,蕴藏水能资源17.46万千瓦,已开发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23万千瓦,正在建设中的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二郎坝水电工程计划装机5万千瓦,年发电量2亿度。

2003年,县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6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66亿元,同比增长14.3%;城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56.7万元,同比增长66.9%。2005年,通过国企改制、重组及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等方式,改变了以前工业运行管理模式,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壮大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规模。县属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0户,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7231万元。

2006年,县属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23户,实现工业总产值4.0554亿元,同比增长35.7%,实现利润总额1579.6万元;上缴国家增值税3533万元,二产地税入库2531万元。2007年,县属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26户,实现工业总产值7.72亿元,同比增长56.34%,上缴国家税金3417万元。

2012年,宁强县工业总产值327966万元,同比增长22.6%,实现工业增加值113090万元,增长24.9%。全部工业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1879万元,同比增长30.5%;其中:县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2673万元,增长33.2%。

素颜12(2014-11-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