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八珍的由来
康熙28年深秋,清圣祖康熙南巡五台山叩拜出家的顺治皇帝,然顺治闭门不纳,亦不认康熙。康熙心中大痛,向父皇再三叩拜,哽咽道:“父皇既不念儿臣,也不念皇太后与太后么”!已化名慧真的顺治已心静如水,淡然应道:“皇帝至此欲以山僧为父皇,很是错误,山僧习静以久,不耐烦缠扰,请皇帝从速去吧”。说完,便闭上双目任凭康熙怎样求,只是不应。康熙无法可想,只好含泪告退山门,心里却很不平静。次日离开五台山,准备巡幸济南登临泰山,怎奈康熙心里一直为父皇之事闷闷不乐,食欲每况愈下,精神萎靡不振。
一日,康熙行至金乡境内,天色已晚,一行人马扎营野外,康熙爷自己带一随从在马庙孟庄住了下来。一来心绪不佳,食欲不强想用点粗茶淡饭以调味口,二来欲通过民间饭食体察一下民情。好客的农家让康熙皇帝入住在家里,康熙帝随口问当地有何特产?男主人道:此地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盛产金谷、大蒜、山药,农户家家鸡羊成群,河洼内盛产撅嘴鲢鱼。说话间,女主人将红三刀、烧羊肉、熏鱼、熏鸡、四盘菜肴和一小碟香油鸡蛋蒜、一壶老酒呈了上来。康熙品后大悦,连连点头道:“美哉,美味,御膳房也难为也,真乃美食之珍!”此时女主人又端来一盆小米山药稀粥,闻之清香扑鼻。仆臣边盛饭,边向康熙道:“金谷是谷中珍品,用石碾碾出的小米和山药一起用小火慢慢煨之做成稀粥,待熟后粘稠适中,米汤粘凝透亮,米粒悬浮,可结七层油皮,清香甘甜,有热补、润肠之功能,其味无比。”康熙听后也不回话,学着农民吃饭的样子,一连喝了两碗小米山药稀粥后,龙颜大悦,连声称赞:“果然好米,真乃奇米。金乡物华天宝,八味珍品,无以比将也。传令下去,封金谷为贡品御米,速将金乡八味珍品送往京城,让太后、皇子们也尝尝这民间美味”。
翌日,康熙帝便觉神清气爽,食欲大增。原来,金谷素有大热大补之效,兼有润肠养神之功。康熙帝又吃了两顿小米粥,竟淡化了五台山落下的忧伤,恢复了食欲。金谷产地亦因康熙帝骑一白马经临此地而被命名为“白马坡”。自此,金乡大批金谷每年进贡朝廷,金乡之地所产金谷贡米、金乡大蒜、红花斑山药、金贵小磨香油、金乡红三刀、金乡烧羊肉、山阳熏鱼、金贵酒等特产、美食愈来愈受到皇亲国戚、黎民百姓之喜爱,金乡八珍亦名扬天下。
1、山阳熏鱼
山阳熏鱼,历史悠久,金乡八珍之一,缗食之鲜也。
西汉年间,金乡县为山阳国,张当居为山阳侯。当居喜射猎、善垂钓,山阳国河洼内盛产撅嘴鲢鱼,侯爷垂钓之时,常命其随处将鱼加以佐料在林中架在火上熏烤,鱼熏毕,金黄鲜亮,外酥内润,熏香四溢,食之满口鱼香,回味无穷。张当居将熏鱼献于天子,汉景帝食之赞不绝口,赐名为“山阳熏鱼”。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山阳熏鱼以其独特考究的制作工艺和别具一格的熏香风味享誉齐鲁,成为金乡特色名吃。
2、红三刀
蜜制红三刀:金乡糕点制作历史悠久,据考证起源于19世纪中期,一向以质量优良、制作精细、风味独特著称。当地的民谣称“吃点心还是丰县的蜂糕、单县的枣包、金乡的红三刀”,可见红三刀的受欢迎程度。
关于红三刀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乾隆年间,乾隆帝下江南的时候路过金乡,舟车疲乏加上天气阴冷,也正值晚饭时间,就叫下人去找些吃的东西,下人找来金乡的名吃糕点(当时还不叫红三刀),乾隆帝吃完之后赞赏有加,顺便提了一些建议:“如果在糕点上撒些芝麻类的东西,再在糕点表面砍上三刀,岂不好看又好吃吗?”从那以后,金乡人便采用了此法,糕点也就改名红三刀。
清末民国初,金乡县城一家名为“东长兴”的糕点作坊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炸制的红三刀京省驰名,受到达官富人的追捧,成为老百姓相互之间的馈赠佳品。
解放后,金乡县金蜂糕点食品厂把制作糕点的师傅又请回来,沿用“东长兴”的古法开始生产传统点心。在1958年大跃进时,又从全县各地选调了一批优秀的糕点制作能工巧匠,在金乡酱园内成立了糕点制作车间。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使红三刀更受消费者的欢迎。
现如今金乡“红三刀”是以大槽芝麻油、麦芽、小米糖稀、白糖、蜂蜜、芝麻、桂花为原料。新炸出来的红三刀呈漫方形,迎面三刀,表分四瓣,面蒙脱皮芝麻,灿若繁星点缀;中间红而透亮,底似薄冰,闪闪发光。食之外酥内松,香味纯正,沙甜可口,食而不腻,脆而不焦,广受欢迎。
1991年1月,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山东省技术监督局、山东省卫生厅等7个单位授予金乡县金蜂糕点食品厂为省级消费者满意单位,授予金蜂牌糕点为食品卫生质量信得过产品。1995年4月,“金蜂牌红三刀”被山东省经济委员会确认为山东省传统名吃。2007年,“金蜂牌红三刀”被评为“山东老字号”荣誉称号。红三刀不仅享誉省内,而且畅销上海、江苏、河南、安徽、北京、黑龙江等十几个省市。
3、金乡烧羊肉
金乡烧羊肉:金乡烧羊肉源于清康熙年间,已有几百年的历史。金乡烧羊肉在选材和用料上,要求极为严格,制作工艺十分考究,色香味俱佳,可口宜人,营养价值高,因有很好的滋补作用而享誉四方,成为金乡饮食业的一大名吃。
4、金乡大蒜
金乡县是全国著名的“大蒜之乡”,种植大蒜历史悠久,自东汉初年,农民就有种蒜的习俗。这里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再加上勤劳智慧的蒜乡人民广泛采用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等先进的种植技术,所产大蒜个大、皮白、肉粘味香、辣味适中,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金乡大蒜还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和作用,特别是在预防癌症和保健方面有特殊的疗效。金乡大蒜按皮色分,可分为白皮大蒜和紫皮大蒜。
近几年,金乡县种植大蒜面积每年都在70万亩左右,居全国县(市)之首,总产可达80万吨以上,出口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阿联酋、法国和台湾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合格率达90%以上,占全国出口总量的比重居全国县(市)区之首。金乡的大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先后建起蒜薹、蒜米、蒜粉、蒜片、蒜油等大蒜加工企业600多家,年消化能力45万吨。金乡大蒜先后被国家评为中国名牌产品、A级绿色食品,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白皮蒜最高银质奖章等。1996年,金乡县被命名为“中国大蒜之乡”。 2002年荣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证书。2003年,金乡大蒜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获国家质检总局认证的“金乡大蒜”原产地证明标记。2005年,金乡大蒜获农业部认证中心的有机产品证书。2006年,省政府把金乡大蒜产业列为山东省十大重点发展农业产业之一,省科技厅还把金乡大蒜工程科研中心列为全省唯一的省级大蒜工程研究中心。目前金乡大蒜生产标准已被列为国家标准,并建成了全国第一家有机大蒜生产基地。这几年中,金乡大蒜创下了十个全国之最: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总产最高,单个蒜头最大,出口合格率最高,出口量最大,药用价值最高,营养价值最高,大蒜产业批发市场最多、最大。在国际上形成了“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的局面。
5、金谷小米
位居中华“四大名米”之首,被载入《辞海》。金谷米粒浑圆,色泽金黄,质粘味香,营养丰富,储存数年米质不变。金谷米做出的稀饭,米汤粘凝透亮,米粒悬浮,清香甘甜,有热补、润肠之功能,凝结于表。马庙金谷层的米油可取数层,是谷中珍品。金谷的优良品种有菠菜叶、竹杆青、旱八斗、拔谷等。近些年来,科研人员进一步对金谷进行选育,先后培育出了“金乡齐头黄”、“鲁金1号”至“鲁金5号”,亩产由过去的50公斤左右增加到400余公斤。
金谷产于金乡县马庙镇,这里的土质特殊,属于脱潮土(脱潮土是脱离了涝、碱威胁高度熟化的一种潮土),所以所种的谷子与其他地方的谷子有着明显的不同,金谷一长出就为金黄色。关于金谷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清朝康熙皇帝下江南时,路过马庙境内一村庄,已是半夜三更,村民几乎都关门睡觉了,只有庄东头的一户农家还亮着灯,骑着白马的康熙帝就命随从叫开了那户人家的门,热情好客的农家就让康熙皇帝入住在家里,女主人为他熬了一碗小米粥,康熙帝吃后称是人间美味,从此金谷成为贡品御米,为皇家享用。金谷米的产地也因康熙皇帝当时骑着一匹白马而被命名为白马坡。值国庆十周年时,周恩来总理曾用金谷米招待外宾,倍受青睐。现在金谷米已被公认为纯绿色食品,营养丰富,是滋补佳品。1985年金谷米被编入《山东农业名产》,同年选入《中国土特产大全》,为济宁市的八大特产之一。马庙镇在1996年也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金谷之乡”。
6.金贵酒
“金贵特曲”选用优质高粱、小麦为原料,集传统优良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之长,以一流的设计、工艺、精心酿制,具有窖香浓郁、绵甜甘洌、香味协调、尾净味长的浓香型白酒的典型风格,深受国内著名白酒专家沈怡方、高景炎、周复茂、黄业立和广大消费者好评,先后获得省食品行业最佳产品质量奖、省质量免检产品、山东省名牌产品、最畅销国产商品“金桥奖”、中国名牌产品等殊荣。
7香油
相传在清朝,金乡小磨香油生产已成规模,油坊遍及乡里,农家十之八九通磨油之技,满街叮当响,到处都是“卖油郎”,逐渐形成了香油饮食文化。
8、红花斑山药
红花斑山药是鸡黍镇东李村历史传统优质的一种农产品,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有关人士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路过此地,品尝过东李村红花斑山药,吃后一直赞不绝口。东李村特有的沙化土质和独到的种植经验,村民们种出的山药不但外形美观,具有红斑,而且还有巨大的功用:“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皮”。近年研究也指出,红花斑山药中的粘蛋白可降低血液胆固醇,有利于防治动脉硬化;山药中的甘露聚糖还有改善糖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可以说,红花斑山药营养丰富,具有多种人体需要的元素,属优质绿色无公害食品,是不可多得的滋补佳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