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子钊,物理学家 1938年4月16日生于广东信宜。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3年该校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北京大学教授及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世纪60年代初对半导体中隧道效应做了较好的工作,解决了锗中隧道过程的物理机理。70年代初在发展我国大能量气动激光上作出贡献。70年代后期提出一个基本正确的多原子分子多光子离解的物理模型。80年代初发展了光在半导体中相干传播的理论。80年代中期,在凝聚态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金属—绝缘体相变、磁性半导体量子阱中极化子、杂质共振态等方面作出一些贡献。1986年以来,在我国高温超导电性的研究和发展上起重要作用。
学术经历
1959毕业于北大物理学系,后攻读研究生4年。曾在美国从事科研工作。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63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历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从事半导体物理、激光物理、固体理论的研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北京现代物理中心副主任,国家超导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60年代初对半导体中隧道效应做了较好的工作,解决了锗中隧道过程的物理机理。70年代初在发展我国大能量气动激光上做出贡献。
70年代后期提出一个基本正确的多原子分子多光子离解的物理模型。80年代初发展了光在半导体中相干传播的理论。
80年代中,在凝聚态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金属-绝缘体相变、磁性半导体量子阱中极化子、杂质共振态等方面做出一些贡献。
1986年以来,在中国高温超导电性的研究和发展上起重要作用。
甘子钊教授最先在国内实现了燃烧型气体动力学激光器,为发展中国大能量激光做出突出成就。甘子钊在半导体中隧道效应的机理,多原子分子多光子离解的物理模型以及光在半际体中相干传播的理论等方面有开拓性工作。甘子钊还长期担任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负责人,为中国高温超导研究作出重要贡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聘为国家“高临界温度超导电性的基础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个人荣誉
学生时代勤奋好学,聪颖过人,学习成绩超卓。甘子钊的课内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用大量的时间到图书馆读书,尤其喜爱鲁迅著作,甘子钊学习很用心思。读高中时,有一次在语文课本读了《卓娅和舒拉》(节选)一文,写了一篇几千字的分析文章,有独到的见解,被学生会编入墙报发表,受到全校师生的称赞。
1954年到湛江参加高考,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在北大学习期间,是全校出名的优秀生,第一学期人称他为“怪才”,第二学期称为“天才”,第三学期称为“奇才”。大学本科毕业后,教授们都争着接收甘子钊为研究生,结果成为著名物理学家黄昆教授的大弟子。
甘子钊在物理学研究方面卓有成效。甘子钊研究的领域是固体物理和激光物理,20世纪60年代初对半导体隧道效应做了较好的工作,解决了锗中隧道过程的物理机理。
20世纪70年代初在发展中国大能激光上做过贡献,最先在国内实现了燃烧气体动力学激光器。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一个基本正确的多原子分子多光子离解的物理模型,对这一效应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了光在半导体中相干传播的理论,后来这方面国际上有较大的发展,这项工作起了一定开拓作用。20世纪80年代在凝聚态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数量子Hall效应,金属绝缘体相变、磁性半导体量子阱中极化子、杂质共振态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担任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第一首席专家,曾负责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物理实验室”工作,在学术引导和业务组织上为中国高温超导作出重要贡献。
1979年以来,甘子钊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工作一年,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短期工作两次共4个月,曾多次出国访问和参加学术会议。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1984年被评为中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甘子钊学术工作的特点是致力于在凝聚态物理与光学物理的前沿研究,并总是力求把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结合起来。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从1986年开始,转入高温超导电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主持北京大学的高温超导和全国超导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对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并负责组建国家重点实验“人工微结构物理实验室”的工作,在国际与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甘子钊,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固体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物理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第一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学评议组成员,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物理快报》副主编。
甘子钊兼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十届常委,《中国物理快报(《ChinesePhysicsLetter》)主编,中国物理协会副理事长。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wimhome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08428563.html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953748395
我的微博: http://weibo.com/2953748395/profile?topnav=1&wvr=6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