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是否发达不仅由经济来决定,更要求它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俗话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个名人辈出,底蕴厚重的地方一定是个人们久久而向往的地方。
中国文学历史上曾经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他们的家乡或故居也随着他们的诗词镌刻在人们的脑海里。例如河南巩县(今巩义市)的杜甫,韩愈 河内河阳人(今河南孟县) ,李商隐 怀州河内人(今河南沁阳县)等等。似乎中国能人辈出的地方好像只有河南,而其他地方的诗人却鲜有人知。至于谈到晋城的诗人,那更是只有稀松几个关注这些的人或是专业考古的人员才略有耳闻吧。有人说,那可能在这方面咱们这儿就是不多吧,可是恰恰相反,晋城名人是不少的,只是因为现在人大都不知道而已。
在宋代程颢任晋城县令期间,晋城兴办了许多学院,现在晋城市市区北的古书院村,就是因为程颢在那里设教讲学而得名的。正是因为这样,才留下“河东人物气劲豪,泽州学者如牛毛“这样的诗句。到了金代,李俊民又以经义举进士第一,授应奉翰林文字而闻名一时。由于他学问渊博,加之状元声威,从学者甚众,不远千里慕名而来投师者不绝于门。 更因少年时曾学习二程理学而在理学方面颇有造诣,元初,忽必烈即汗位前,刘秉忠曾向忽必烈推荐李俊民,盛赞他“易理,易数两造精微”。 元世祖忽必烈曾对侍臣说:“朕求贤三十年,唯得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从这些评价上来看李俊民在当时的影响是很广泛的。与之齐名的还有咱们非常熟悉的元好问,而对于同是状元的李俊民我们就很少有人知道了。说实话,我最初认识李俊民是因一首他的诗句,要不是这我想我也认为晋城实在没有可值得一提的文学上有造诣的人了。
既然是这样,我们何不可以大力宣传这些历史文化名人,修建一些纪念他们的建筑,举办一些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们,认识晋城,从而带动晋城经济的更好发展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