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回乌鲁木齐刚下飞机,便接到妈妈的电话,说爷爷煮好了一锅羊肉等我去吃。想到我就口水直流,回家放下行李跑去了爷爷家。奶奶用大汤勺盛出几块肥美鲜嫩的羊肉,又舀进几勺肉汤,浓稠的肉汤刚好漫过羊肉和羊骨,羊脂煮化形成的金色的油花浮在汤上,浓香扑鼻,和所有新疆绵羊肉一样,无论闻起来还是吃起来都没有膻味。先吃肉,后啃骨,吃肉要用手蘸盐,然后抹在肉上,一口吃下,满嘴流油,肥而不腻,更不塞牙。腿骨里的骨髓更是精华,有一点强迫症的我一定要把里面的骨髓吃干净才可以,先用嘴嘬出来,再用筷子勾出来,或在碗里“当当当”敲出来,要是还没吃干净,干脆往腿骨里灌满汤,用筷子搅一搅,一口喝下去,赛过活神仙。 大口吃肉,大口喝汤,这就是新疆的羊肉汤。
全国各地都有羊肉汤,而每个地方的做法不尽相同。刚才我所说的是做法比较简易的新疆羊肉汤。在青岛上学的那段时间,我品尝了山东的羊肉汤,就和新疆的羊肉汤大不一样。
山东的羊肉汤,强调一个“汤”字,省去了“肉”字,营养和风味全都在汤里,汤的好坏决定整体的口感。山东的羊肉汤非常鲜美,用上好的羊骨高压熬制,骨胶原等营养物质充分进入汤里,所以汤是浓稠的白色,营养价值可以想象。白绿相间的葱花均匀撒在汤上,用白色的瓷勺盛舀汤底,嫩滑的羊肉在浓汤中如出水芙蓉一般,剔透到让你直咽口水。一口汤,一片肉,就着小菜和山东烧饼,送进嘴里的,是满满的幸福感。
考研冲刺的那段时间,大家都特别忙碌。一日晚上,到了饭点儿,大家仍在埋头复习,从教室后方传来陌生而又熟悉的羊肉的香味。大家的饿劲儿可是被勾起来了,纷纷转头寻找味源,原来是同桌在教室后排喝羊肉汤。大家都凑上去眼见为实,询问是在哪里买的羊肉汤,原来是学校附近新开了一个卖羊肉汤的摊位。大家见这同学喝得畅快淋漓,同喊:“走,喝羊肉汤去!”干脆放下书本,披上外套,去找这羊肉汤喝了。
卖羊肉汤的是个老大娘,羊杂汤六元一碗,羊肉汤冲蛋两元一碗,火烧一元一个。这羊肉汤冲蛋我还是第一次见。大娘先在一只碗里打好鸡蛋,然后从一直坐在煤炉上的大铝锅里舀出一碗羊肉汤浇在蛋上,蛋液瞬间就变成了蛋花均匀漂在汤里,看着就鲜浓味美,由于撒了胡椒面,味道更加辛香勾人。
打那以后,每天我都会买一碗作为“每日例汤”,吃完饭,再喝碗羊肉汤,考研生活也变得有滋有味。所以现在,想到山东的羊肉汤,就想起考研冲刺那段紧张和充实的时光。
新疆人爱吃羊肉,也许是地域、农牧业等原因,我也探不清个究竟。羊肉是热性的食物,南北疆人民在寒冷的冬季食用羊肉,可以御寒。
新疆人的羊肉汤,强调的是“肉”字,“汤”倒成了其次。一锅肉汤煮好后,先把所有肉块盛出,撒上皮牙子,就可以端上桌了。大块大块骨肉相连的羊肉,骨髓是实在的,筋条是实在的,脂肪是实在的,生活好像也因为这几块羊肉而实在起来。羊肉汤里还可以加黄萝卜、红萝卜等蔬菜,经几个小时的小火熬制,羊肉汤呈诱人的金黄色,荤素平衡,肉汤合一,回味无穷。馕、老虎菜则是品尝新疆羊肉汤的最佳搭档。
我的家人做羊肉汤的方法也各不相同。爷爷奶奶做羊肉汤很简单,不放任何配料,也不放萝卜,直接慢炖,在慢炖过程中要用勺撇去浮起的“血沫子”,这种做法使得肉味更加醇厚,肉汤更加鲜美。爷爷奶奶十分注重食品健康安全,他们只选择天然无公害的草原绵羊。而爸爸妈妈的羊肉汤制作程序相对就复杂些了:烧上约一锅水,放入半锅肉,先大火煮,再小火慢炖,用纱布包十几粒花椒并用棉线捆起来丢入汤中一起煮,再加几片姜,提味,待肉六成熟后放入黄萝卜和胡萝卜继续煮,出锅时撒上些切成条的洋葱,就可以上桌啦!
要是去乌鲁木齐城郊的农家乐品尝羊肉汤,就又不一样了——骨头更大,羊肉更肥,一句话:吃起来更加过瘾。
中华美食如同其文化,博大精深,羊肉汤则更是“万千风情”,各有其韵味。走遍中国,尝遍各地的羊肉,品过各家的羊肉汤,恐怕也没法评出个最满意的味道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