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真的苗族

苗族是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古代有“九黎”、“三苗”等称谓。汉以后,大部分聚居于湘鄂川黔毗邻地区的武陵郡,与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其它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武溪蛮”,唐宋以后,逐渐作为单一族称出现。道真自治县境内苗族多数是明代从湖广、川东、贵阳、遵义等地迁入。清《黔南识略》记述正安州(辖今道真)的苗族为“花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该族人民意愿,统称为苗族。

1982~1984年识别少数民族成份期间,恢复31个姓氏为苗族。申报苗族的人口为38475人,1987年成立自治县时为46110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为56817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为89567人,2007年末96918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地区。

苗族的房屋多在灶房一角另设“火铺”,四边各长五尺,高两尺,以石、砖嵌炉,火炉上置铁三角或挂钩煮食物,四周安木凳或草墩,供家人围坐烤火或进餐。

苗族爱食酸酢菜肴,常挖野蕨制淀粉(俗称蕨巴)做蓑衣饭。旧时结婚,婚后三天回娘家探视,然后才同宿。

在丧葬方面,为死者穿洗时,至亲回避,说听到洗尸水响,“主穷”;旧时还要将洗尸水分洒儿女身上,说“主富”;若儿女无法到齐,则将洗尸水于屋内屋外各倾一半,寓意内外齐发。为死者穿洗毕,在堂屋一角扑放两碗,扶死者坐立并双脚踩碗,孝子跪于前烧老袱纸,每岁烧一合或一张,洗尸帕随袱纸焚烧,观帕灰所现花纹,传说可以预测后世兴衰。

糯米丸子(2014-11-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