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宝贝:三千六百年前的小毡帽风情万种

家乡区县: 乌鲁木齐市新市区

在小说《乱世佳人》里,斯嘉丽对帽子钟爱有加,特别是白瑞德送给她的那顶绿色帽子,她更是难掩喜爱之情,似乎只要有一顶漂亮的帽子,斯嘉丽就可忘记一切烦恼。  喜欢帽子的人不止斯嘉丽一人,古西域的居民也将小小的帽子演绎出了不同的风情。

  距今3600年的插羽毡帽。图/自治区博物馆提供

  考古资料表明,距今3800年-4000年期间,在服装没有成形之前,新疆古代居民就开始戴帽子了。近年来,新疆各地墓葬遗址出土了毡、皮、毛布、毛线、丝绸等质地的帽子。据自治区博物馆人士介绍,在这些帽子当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帽子,当数若羌县罗布泊小河墓地出土的毡帽。

  插羽毡帽距今已三千六百年

  2003年,新疆小河墓地出土了几顶毡帽,其中一顶白色毡帽让考古学家眼前一亮。毡帽用白色毡块缝制而成,帽身至帽顶为流线形,逐渐呈山丘状,有趣的是,帽子一侧插着两根羽毛,缀着伶鼬的毛皮。羽毛和伶鼬的毛皮,让这顶毡帽已不再只有保暖御寒的价值,而是多了几分匠心独到的民族风情。

  根据专家的推测,这顶帽子的年代距今已有3600年。从后期的考古发现中可以了解到,毡帽上既插有羽毛,又缀着伶鼬毛皮,这在其他墓葬群很少见到。可见,古时的西域居民在引领时尚潮流的脚步上,丝毫不逊色。

  一种流行,通常都需要一个和时尚相关的理由。那么,帽子上插羽毛,是源于一种怎样的时尚理由?

  据了解,先秦时期新疆居民头上插羽毛的现象比较普遍,无论男女都喜欢戴插有羽毛的帽子,展现出他们原始、淳朴、爱美的天性。

  对于这种插羽毛的习俗,中国古籍中有一定的记载,《礼记·王制》曰:“东方曰夷,披发纹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西方曰戎,披发衣皮;北方曰狄,衣羽穴居”。从民族学可以推测出,新疆先民头上插羽毛的习俗也可能是一种对鸟的崇拜。

  这顶毡帽,除了羽毛之外,还有伶鼬毛皮,这可是“宝贝”。伶鼬又叫银鼠、白鼠,是国家三类保护动物。成兽体长15厘米左右,体重50-100克。伶鼬身体细长、尾小、肢短。冬毛全白,夏毛为咖啡色与白色相间,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新疆、四川等地。伶鼬的毛皮珍贵、价格高昂,在国际毛皮市场上被誉为“东方水貂”。

  3600多年前的小河人为什么用伶鼬的毛皮装饰毡帽?有人推测,可能是当时小河人比较喜欢伶鼬这种灵巧的小动物。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罗布泊地区的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比较适合各类动物生存,成群的鸟儿在湿地中休憩,伶鼬等动物出没于人们居住的环境周围,这才使得那时的人们有机会捕捉到伶鼬。

  古人爱鸟将其化入衣冠

  在后来的一些考古中,虽然缀着伶鼬毛皮的帽子少见,但是插着羽毛的帽子却越来越多。

  1986年,浙江杭州余杭反山良渚文化遗址墓地(公元前3300-公元前2600年)发现了一件黄色“神人兽面像”玉琮,戴在“神人兽面像”头上的就是羽冠,其刻有十余组单线和双线结合的放射状羽毛。

  从秦朝开始,宫中妃子们在头上插凤钗,这也与秦始皇的祖先崇拜鸟有关。到了汉代,皇太后、皇后在祭祀时要戴凤凰形象为主的冠饰。清朝时期,维吾尔族女子则喜欢用羽翼装饰皮帽,如《西域闻见录》卷二记载:“女帽冬夏指用皮,而插鸟翼于前,以为美观。哈萨克族人喜欢猫头鹰,并且,会把它作为本民族的吉祥鸟,常常把猫头鹰视作勇敢、坚定的象征,倍加爱护。哈萨克族妇女喜欢把猫头鹰的羽毛插在高高的尖帽上,表达她们对猫头鹰的喜爱。”

  现在的我们,也许很难理解古代的人们为什么对鸟有着一种执着的喜爱。事实上,这种喜爱并非空穴来风。传说,殷商的始祖契,是由他的母亲简狄吞燕卵而生。后来,人们将对鸟的崇拜,化入到衣冠中。

  到了今天,关于帽子的时尚元素已越来越多,人们对于帽子的设计灵感,也不再局限于鸟类的羽毛。但是,对于帽子,爱美的人从来就不曾放弃追逐和创新,以维吾尔族群众戴的花帽来说,就有巴旦木朵帕、塔什干朵帕、格来木朵帕、奇曼朵帕、再尔帕帽、玛日江朵帕、吐鲁番朵帕、伊犁朵帕等不同的风景。

田雅洁(2014-11-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