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真的仡佬族

仡佬族的形成,经历了濮人、僚人、仡佬族三个历史阶段。在商周时期被称为濮,秦汉时期被称为夷僚、夷濮,或“僚”、“濮”并称;魏晋至隋称为僚,唐时称葛僚,宋以后相继有葛僚、仡僚、葛僚、佶佬、仡佬等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经贵州各地族众协商,报国务院同意,统称仡佬族。

道真是历代“濮”、“僚”、“南平僚”、“高州蛮”活动地区,仡佬族是居住境内最早的土著民族。《太平寰宇》说:西高州夜郎郡为“古山僚夜郎国之地”。仡佬族主要族众郑、骆、韩等姓的先祖曾在土司制度时世袭土官数百年。清《遵义府志·土官》载:郑昌孙宋末为珍州总制,子孙世袭总制、蛮夷总管、长官司长官、土同知等土官400余年,至康熙十四(1675)年止。又载:宋徽宗大观元年,涪州夷地置珍州,骆世华授奉训大夫内殿崇班使,子孙世袭长官司正长官、副长官、土州判等土官500余年,至明崇祯十七(1644)年止。韩姓族谱载,其先祖韩应之子于元初改食珍州,为巡检司巡检,至明初革除。境内恢复为仡佬族的姓氏多数被称为古老户,是世居土著民族。

1982~1984年识别少数民族期间,恢复63个姓氏为仡佬族。申报仡佬族的人口为66986人。1987年成立自治县时为82331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04106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54600人,2007年末为170442人。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西部和南部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河谷和平坝地区。

仡佬族居住木屋或土木屋居多,多以青瓦、茅草或杉皮盖顶。屋高取“八”,以中柱计算,取一丈六顶(尺)八、一丈七顶八,依次类推。两间以上相连必设“堂屋”,安“香火”供奉祖宗神位。堂屋无天楼地板,寓祖宗通天达地之意。堂屋两侧称“小二间”,多一楼一底。底层隔为前后二室,前室为厨房,后室为地楼卧室,俗称“房圈”。富户建三合院或四合院,常依山而建,左右厢房为“吊脚楼”,楼下作畜圈,楼上设栏杆走廊,供人居或堆放杂物。上坝土家族乡新中村一仡佬族大户在清末建造的四合院,除两侧厢房为吊脚楼外,并建两层栏杆走廊,在正房“小二间”内单建小天井,阳光、雨水可直入屋内,结构复杂,造型为县内仅见。现代仡佬人多修砖房,2~4层不等,木屋渐少。

饮食旧时常自制咂酒,以玉米、高梁、小麦为原料,经煮熟发酵后密封装缸。装缸时,预置打空的小竹竿两根,其中一根竖置,供吸酒时排气,另一要用火燎弯作吸管,用时含管吸饮。今普遍饮油茶,多以手工绿茶为原料,经煎、煮、熬等工序制成茶汤,以泡巴、酥食等佐食。三桥等地喜庆设宴,一餐分三次吃完,称“三幺台”。第一台为茶席,以素食羔点佐油茶,食毕撤走碗盘,只留筷子;次为酒席,或烧酒或醪糟,以冷盆荤菜佐酒,食毕撤走杯盘,只留筷子;最后为正席吃饭,菜肴有大鱼大肉,蒸炒煲汤。

仡佬族为当地开荒辟草的主人, 人死后可自由选择墓地,主家不得阻拦,出殡时不丢买路钱,墓从古代六块石板古墓演变为今“明堂生基”。旧时闺女出阁必哭嫁,内容为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歌颂兄长亲朋事业成功,怨骂媒人等,因被哭对象不同而异,被哭者面赠小礼,若被哭者是姐妹好友,则予陪哭。迎亲时新郎不前往女家。

仡佬族旧有聚族吃新之俗,新谷黄熟时,共同采收新谷煮饭,先祭祖,后合食。仡佬族崇拜祖先并顶敬地盘业主;崇拜竹,生子多上竹王钱。遇不祥时常许愿,许大愿多以“冲傩”、“打保福”还愿。禁忌中,尤其忌讳冷丧入宅、抬丧过他人屋檐,产妇忌跨大门槛,勿进他人屋内。

在农事中,旧时有“薅打闹草”之俗,农家聚众锄草,以一人执鼓,一人提锣,来往行走于众锄草人前方,一边敲打锣鼓,一边唱山歌,以此抗疲劳促工效。传说一人锄头脱落,民敢停下,悄悄捡起锄板别在腰间,拿着锄把在玉米叶、豆叶掩下晃动,装着薅的样子,跟着大家前走,成为笑话。

糯米丸子(2014-11-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