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清(1917~1970)白桥乡井家坞村人。生于农民家庭。父李本军,务农。兄弟二人,元清居长。童年时在本村私塾读书,后就读于惠民乡师。“七七”事变后,随其老师(中共地下党员)赴延安。1937年12月参加八路军。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区队长、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任西南军区防空处副处长、防空军副师长、空军高炮师师长等职。 李元清在抗日战争中转战南北,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解放战争中,参加了上党战役、临汾战役、太原战役及解放大西南的诸次战斗。在保卫祖国领空的战斗中,率部多次击落来犯的美制蒋军飞机。他所率领的第五师被誉为“虎师”。该师在抗美援越战斗中,击落、击伤美机250余架次,三次受到军委的通令嘉奖。1955年他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各一枚。
李元清在长期领导工作中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对林彪集团“打倒一切,全面夺权”的错误做法进行了抵制,因而遭受迫害。1969年调往“五七”干校。1970年8月9日病逝于南昌。终年53岁。
王均(1919~1973)原名王宗仁,商河镇周家人。少年时,在家乡读书。1938年6月,参加中共领导的河北平绥支队。由战士升任班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任冀鲁边区军政学校文书、党支部书记、总支委员。1939年5月,受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派遣回商河开辟工作。历任中共商河县委组织部长、副书记、书记,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2~1949年期间,先后任中共冀鲁边区三地委宣传部长,中共靖远县委书记,中共沧县县委书记,渤海纵队十九团政治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徐汇区组织部长、区委第一书记。1973年1月9日病逝。
阎一强(1934~1974)殷巷镇阎家村人。当代诗人。父阎存斋,“七七”事变前,在本县任教。因拒不事敌,被日军杀害。1939年一强随母陈素卿逃至河北故城外祖家居住。1942年大旱,又随母流落唐山,依靠其母当教师的薄薪糊口度日。1947年母子同返早已解放的故乡,过上安定生活。一强小学毕业后,在家劳动一年。1949年春,考入渤海第二中学。同年7月,参加泺北文工团任演员,后转入德州专区文工团。1952年文工团撤销,分配到乐陵县文化馆工作。不久,调山东文联《山东文艺》编辑部任创作员。1957年调《大众日报》编辑部任文艺副刊编辑,直至病故。
阎一强从1951年起开始发表诗作。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他先后写诗千余首。他的诗集主要有:《布谷鸟》(1959年,山东人民出版社)、《沂蒙赞》(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与苗得雨的诗合集有《紧握武器》(1955年,山东人民出版社)、《从荆河到沂河》(1957年,新文艺出版社)、《第一支歌》(1957年,作家出版社),与孔林的诗合集有《报春集》(1964年,山东人民出版社)。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有《鲁南人》、《山藤》、《选拔记》、《元帅山》、《沂蒙赞》、《蒙山雨》和《幸福槐》等。其中《蒙山雨》先后被《中国文学》杂志英文版和法文版翻译转载。《中国文学家辞典》第一分册,为阎一强编写了中等条目,对其评价是:“热爱农村生活,诗多取材于农村现实,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歌颂社会主义农村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反映出丰富多采的生活画面。他的诗形象鲜明,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活泼幽默,具有个人的风格。还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和民歌中吸取营养,在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做出了成绩”。
阎一强多年来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以至积劳成疾。1974年3月31日,因病救治无效而与世长辞,终年仅40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