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湖区东以北大街、北关正街、龙首村与新城区接壤,西以西户铁路、北以纬二十六街与未央区相连,南以护城河、大环河与碑林、雁塔区毗邻。总面积38平方千米/42.87平方千米。总人口698513人(2010年底)。区人民政府驻地西安市红埠街,邮编:710003。行政区划代码:610104。区号:029。
地理位置
莲湖区位于东经107°40′~109°49′和北纬33°39′~34°45′之间,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
自然气候
旅游资源
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13个王朝遗留下的古建筑、古墓葬、古石刻等文物古迹125处(件),其中属国家、省、市级重点保护古迹、纪念地19处。建于明代的钟楼、鼓楼历经600年风雨苍桑,依旧遥相呼应,瑰丽壮观,“晨钟暮鼓”已成为西安一个独特的标志。连结古城墙的西门箭楼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全国四大清真寺之一的化觉巷大寺,经历代修葺,目前为西安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真大寺,是中东各国元首访问西安的必区之地。西五台是李世民为笃信佛法的母亲修建的朝拜场所,卧佛殿内涅盘卧佛及侍立的十八罗汉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堪称明代雕塑珍品。广仁寺建于清康熙年间,是西安唯一的西藏密宗黄教寺院,十世达赖喇嘛、九世班禅、十世班禅曾留宿并讲经于此。止园是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的府第,是“西安事变”旧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矿产资源
地质发育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秦岭山区大片的火成岩、变质岩以及渭河盆地巨厚的新生代沉积层,为各种金属、非金属以及能源资源的集聚奠定了基础。现已查明的各类矿产共47种,其中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2种,能源矿产2种,其他矿产2种。主要金属矿有:铁、锰、铬、钛、铜、铅、锌、锌铜、钼、金、钨、铀和高铝矿物原料。非金属矿主要有:大理石、长石、白云岩、水泥灰岩、石墨、建筑砂砾、脉石英、“蓝田玉”、砂线石、硫矿等。
农业状况
域内农村主要分布在辖区西、北部。建国初,分别由三、六、八、十一、十二区管理。1955年莲湖区成立后,先后由三科、工商科兼管。1962年7月,莲湖区首设农业办公室管理农业。1964年10月,农业交郊区管理。1982年1月,雁塔区将位于辖区内的潘家村公社及所属30个大队、未央区将位于辖区内的6个大队共36个大队划归莲湖区管理。区撤销潘家村公社建制,设区农副业局管理域内农业,兼行使区、公社管理职能。1984年5月至1986年2月,曾改为蔬菜局,管理职能依旧。1984年,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设村民委员会。1985年,草阳村因耕地所剩无几,撤村转为居民户。1993年,全区有35个村民委员会,32133人。
建国44年来,辖区农村(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首先,劳动人民增加了耕地。建国前,辖区农村占45.7%的贫、雇农仅占有三分之一耕地。建国后,1950年11月至次年元月,十二区经过土改试点,除有副业生产的农户外,有79%的雇农、64%的贫农和12%的中农分得了耕地;1951年元月后,土改在全市全面进行,域内农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二、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建国前,农业生产力落后,技术落后,生产手段粗放,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亩产均在100公斤左右。建国后,至1990年,小麦亩产达240多公斤,玉米亩产220多公斤。三、蔬菜生产逐渐成为种植业的主体。1949年,粮菜播种面积比为31:1。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蔬菜需要量大,蔬菜播种面积逐年扩大。1965年,粮菜播种面积比为1:1.26,蔬菜播种面积首次超过粮食播种面积。至1993年,粮食生产播种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8.5%,而蔬菜占地81.5%;四、建国后建成的西郊工业区和仓储区,大量占用了域内农田,城建、工业用地日增,农业用地日少。1949年,全区有耕地34100亩,占全区总面积的52.99%。1957年,耕地减至23800亩,占全区总面积的36.99%。农民人均耕地0.77亩。至1993年,耕地减至8400亩,仅占全区总面积的13.1%。农民人均耕地为0.26亩。五、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在农村耕地日少情况下,农村劳力逐渐向工、商、建筑、运输等行业转移。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依靠党的政策,大办乡镇企业。1982年,乡镇企业85个,总收入1657.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1%。1993年乡镇企业增至1041个,总收入3014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2%。农村劳力的64%从事乡镇企业,多数村民已经或正在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化企业职工转变,域内农村已基本成为城市化的都市村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