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里,柳林从一个农业弱县、贫困大县一举跨入到工业强县、经济富县行列,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华晋、柳电等一批大集团、大企业的连续进驻,以及联盛、鑫飞等一批民营骨干企业的强势崛起,重绘了柳林的经济版图,刷新了柳林的城乡面貌,改写了柳林的发展历史。截止到2010年,与建县初期的1971年相比,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6454万元增加到185.1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01万元增加到51.8亿元;原煤产能由18万吨增加到2610万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约200元提高到149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元提高到4522元;全县通车里程由131公里增加到1177公里;城镇化率由几乎为零增长到40%。城镇、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23.6平方米和20.6平方米,城乡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85%,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2.5岁。
据有关研究机构统计测算,柳林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已经上升到全国中部百强县市第34位,全省第2位,全国第150位。在本报道即将见报之时又传来喜讯,刚刚过去的2011年,柳林经济增长速度继续领跑全市,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0亿元,财政总收入72.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90万元,农民纯收入达到6399元,城镇化率达到45%,森林覆盖率达到26%。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全市遥遥领先的格局将更加稳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势头将更为强劲。
在具备了这样一个实力的基础上,按照省、市领导在柳林调研时提出的在“十二五”期间,努力打造“具有吕梁特色的发展模式骨干县、发展速度先进县、发展形象代表县”的要求,柳林义不容辞地担起了探索吕梁发展模式的重任,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真可谓波澜壮阔,风生水起。让我们从县委书记王宁所写的“创建发展模式骨干县、发展速度先进县、发展形象代表县的思考”一文以及县长武跃飞所作的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去领略柳林的现在和未来。
创建发展模式骨干县的路径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才能不辱使命,担当起发展模式骨干县的重任?柳林县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就是要在落实市委“五个转型、三大跨越”发展战略上成为全市骨干,在推动“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的产业转型发展上成为全市骨干,形成“一体两翼”:以煤为主体,现代煤化工和建材新材料为两翼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一补两带”:以工补农,大项目、大园区带动和大龙头、大基地带动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构建以多元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体系和以商贸物流、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全力推进六大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七大产业链条。依托高红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留誉焦化产业园区、王家沟煤矸石综合利用示范园区、雅沟建材产业园区、穆村科技产业示范园区、金家庄装备制造及加工园区,打造原煤——洗精煤——焦炭——甲醇产业链,煤矸石——发电产业链,煤矸石——建筑材料产业链;煤炭——焦化——焦炉煤气制甲醇——高标号汽油产业链;煤炭——焦化——煤焦油深加工产业链;高铝煤矸石——氧化铝及白炭黑——电解铝——铝镁合金型材产业链;天然气延伸开发产业链。到“十二五”末,工业园区要成为全县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总产值达到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成为再造两个新柳林的中坚力量。
其次,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按照“一核两线”的战略构想,坚持以县城为核心,以太中银铁路沿线、中南铁路沿线为两翼,依托铁路货运站,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依托黄河黄土风情自然资源和绿色、红色、古色资源,加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运用现代企业和市场机制,重点打造孟门至三交之间的黄河大峡谷国际漂流项目。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达156亿元,占 GDP 比重达到27%,为柳林转型跨越发展吸纳人才、积聚人气、广交人脉。同时,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重点建设30—40万亩核桃林和以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三交红枣工贸园区为龙头的精深加工,建设全省一流的特色干果林产业基地。真正形成“依托煤而不依赖煤,兴于煤而不困于煤”的发展格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