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知道,瓮安城东挺立一座巍巍塔坡,县城紧密的依靠着它。登上塔坡,便可尽情地观赏一副壮美的山城风光画卷了。
从塔坡上山,可不入八百多级石阶直达山顶,途中歇息,回首望城,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沿便道盘旋而上,便可横观侧看瓮城轮廓,全城美景尽收眼底。
一路松柏簇拥,郁郁青青,花草覆菌,芬芳馥郁。行至途中,半山亭任你驻足小憩,随意欣赏瓮城图画。身后巍然屹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令人肃然起敬。
举步在上陡梯,喘息之中猛然抬头,文峰塔挺立眼前。这秀惞直立的文峰塔,与山上苍松翠岭相伴了一百五十多年。清道光年十四年(公元1834年),至道光二十年,本地人希图地灵人杰,兴盛文化,扬名显祖,集资修建了文峰塔。咸丰年间兵荒马乱,有人说塔中有稀世珍宝,被匪徒毁坏。到明国34年(1945年)至38年(即1949年)六月,重修文峰塔,适逢当时抗战胜利结束,改名为“抗战胜利纪念塔”。1979年夏,因暴风雨雷电袭击,塔中断倒塌。后经瓮安县委县人民政府提议修复,于1982委派专人负责修建,用巨石浇水泥砌成,六边六角形,高七层月十五米,历时四十九天竣工。恢复原名为“文峰塔”。
面对这经历风雨坎坷的文峰塔,不由使人回首瓮安县城的历史足迹。瓮安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距今391年。他像一个土俗、朴质的石陶罐,深藏这苗岭山中,东倚连绵起伏的山峦,西靠陡峻奇险的山峰,西门河从群山丛岭中走来,沿西山脚下穿城而过,向北蜿蜒流去。山势呈南向北走向,由南向北逐渐开阔。城南城北是平畴大坝,田野错落,高低凸凹,城四周石砌成墙,环长3里多,东西南北各有城门,上有城楼,碉楼门额。环城游护城河,宽约一丈,有桥通达城门,桥上有栏,后来池平桥塌。至明国时期,只有城墙残迹。城中十字街口,有钟鼓楼,为守戍、报时和观景建筑。由东南西北四街,另有场坝,南北城外各有南门街和北门街。
建国前,西门河一湾清水顺流,绿漪碧波,逶迤曲折,清澈透亮。两岸长柳垂波,稻田星布。岸西青山起伏,绿树丛集,人际稀疏,炊烟轻饶,村赛了落。施工桥下倒影叠趣,游鱼可数,显得清幽宁静。这景象更反忖出当时县城的简陋、萧条。当时城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东面,到今天的县医院门前为止,向南,体育场北沿为界,西至场坝西口,北临物资局街面。街长不足半华里,坑洼泥泞。城内民房破落,残庙清冷,面铺稀落,商业萧条,文化落后。小小城池,一片孤寂,令人不堪回首。
1949年12月11日,解放的炮声把深山古“瓮”震响了,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经过全县人民几十年的开拓创造,对它进行精雕细刻,使之放射光芒,流光溢彩。如今的瓮安县城,还带上了浓厚的现代色彩。纵观全城,城区比原来扩大了六、七倍。东抵塔坡山麓,南插狮子山,西穿王家岩下,北延五里街口。南面远处是播南首景仙桥山与你遥遥相对,西边西门河如欲待绕城,城北万顷稻田一览平畴,肥腴富饶。县城划合理,街道平坦寛直,西北大道正在加紧建设,南北大道已这首开发。西门河畔厂房林立,电厂、磷肥厂、机械厂、水泥厂、铁厂栉比鳞次,交相辉映。城内最显眼处是县政府办公大楼,岿然挺拔,堂皇气派,庄重典雅。邮电租控通讯中心大楼更具有现代风貌。一中、二中及一小、二小校园清雅,绿树掩映,书声琅琅,一派书院气息,培育莘莘学子。城中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攀比高下,错落有致,各具特色。殷实人家的小洋楼也毫不逊色,或借势取形,或依山傍水,或精明布置,各有千秋。马赛克、大理石、水磨石等各种装饰材料更忖托出他们的风采。街市繁华热闹,大街小巷餐馆、酒楼、旅店、时装店、美发室、影楼等各种经营场所,挨邻吡户,各类商品琳琅满架,应有尽有。中心有集市,人流如涌,每逢节日或场天,山城一片沸腾,俨然都市格调,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人们生活充实,精神振奋,观念意识在更新,生活更富优现代气息。从吃、穿、用、玩各种方面紧随都市步伐,追求高档次的消费水平。各种风味小吃占满大街小巷,从早餐到夜宵任你品尝,不同的季节又侧重不同的风味,穿着上不仅讲究款式、色调的和谐,更追求面质料地的名牌高档。家中陈设更是令人耳目一亲,一般人家都具备新潮家具、彩电、冰箱、高级组合音响,富裕人家还讲究室内外装饰,地面壁上,或铺设地毯,或置地板砖、墙面砖,用上液化炉,装上空调设备。照相机、录像机已进入寻常人家,成为新的消费内容。
歌舞厅是城里人的主要娱乐场所。夜幕降临,点缀在几大主街的歌舞厅歌声四起,舞影飘摇,霓虹闪耀,灯红酒香,如梦似幻。夏天小城就在一片轻歌慢舞的色调调情致中消除疲困,挥洒生活的情趣。
夜晚徜徉待头,恍如置身天上的街市,满街灯火,摇曳如鱼穿梭的人流,也是上各种水果、风味小吃展现丰姿,遍地流溢着山城的情趣、生活的温馨。
瓮安,不论是在瓮安人的心中,还是在外地人的眼里,都那么的殷实、繁华、秀美,就像是乌江岸边的明珠异彩纷呈。在今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精神振奋、信心百倍地迈向美好的未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