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月”,光看这名字就令人浮想联篇,月的阴晴圆缺,常喻着人生的悲欢离合,今生来世;浮月洋楼的盛衰循环亦隐含着这一天道。
台山,一片神奇的土地,孕育着一条令我心驰神往的“浮月”小村落,她的独特韵味,往往让我留恋顾盼,常驻足而不忍别离。
“浮月”两字,源于一位秀才的一幅楹联“浮台凤阁出富贵,月殿龙楼产英雄”。15棟中西合璧的浮月小洋楼都是民国时期有侨居美国的浮月乡亲所建造,其中最早的惠华居建于1917年,最迟的党庐建于1936年,大多以楼主的名字冠名,唯有中山阁,是因为屋主的父亲早年在美国旧金山曾与孙中山有过一段颇深厚的交情而得名。
这些洋楼大多单门独户,庭院式设计,占地约150-2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楼高三至四层,为了防御,一二楼多设计得较为封闭,窗口狭小并设有抢眼。但三楼以上则颇为讲究,或圆柱敞廊、或拱门阳台、或雕花山墙,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一式的西方建筑融汇了本地碉楼风格,所用的英国红毛泥、德国钢筋铁门窗、意大利彩色玻璃,以及南洋的柚木、坤甸、花梨木等建筑材料,无一不是进口的“洋货”,但小方窗、趟栊门、楼顶的小凉亭,以及楼内的神龛、墙上的字画,则又透着岭南传统的乡土气息。
也许“岁月不饶人”,如今浮月洋楼大多斑驳、憔悴,难以再用“美轮美奂”来形容了,但是海外华侨们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岭南独特的侨乡文化,却犹如一幅铺展的画卷,让观者无不感叹、驻足忘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