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塞外名城,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早在数十万年前,这里就是我国北方各民族先人劳动生息的地方。作为远古文明奇葩的“大窑文化”的发现,拉开了呼和浩特地区人类历史的帷幕。“大窑文化”遗址是呼和浩特市东郊两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总称。经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长期发掘和研究,证实这是一处远古大型石器制造场,是国内外罕见的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
大窑村南山,沟壑纵横,山半腰以上土层稀薄,遍布花岗片麻岩和燧石。这种石头质地坚实,碴口锋利,是大致是期工具的绝好原料。山腰以下则是堆积甚厚的黄土层,由于长期的雨水冲刷,在南山阴坡从东往西依次形成八道冲沟,使地下埋葬的古迹显露出来。这里的黄土层形成于五个不同地质年代,经历了从四五十万年前到距今一两万年的漫长岁月,记载着整个旧石器时代极为丰富的历史。
经长期的发掘,在这些不同时期的黄土层中出土多达几千件各类石器、石片和动物化石,其中龟背形刮削器最为典型,有着强烈的北方地区特色。最为重要的是在黄土层底部发现了人类活动的灰烬遗迹和古哺乳动物肿骨鹿化石。据科学测定,这个肿骨鹿与北京周口店发现的肿骨鹿相同。肿骨鹿是我国华北中更新世中期周口店——北京猿人动物群中的主要代表。从而证实,“大窑文化”遗址的时代,为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中更新世中期,相当于周口店“北京猿人”生存时期。这就说明,早在那个时期,呼和浩特地区的原始居民,就世世代代在这座山上开采石料、打制石器,过着狩猎采集生活。
随着岁月流逝,在这块200万平方米的遗址上,遗址琳琅,祖先打凿过的石块,堆积很厚的碎片、石渣漫山遍野,俯拾皆是,使这里成为国内外至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蕴藏量最多的石器制造场。1979年,文化部把这一石器制造场所代表的文化命名为“大窑文化”,并确认为目前已知的世界面积最大的古人类石器制造场所。
围绕大窑村,还发现了水泉村、杨四窑子、李执窑子等几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它们和托克托县海生不浪、东郊美岱村、哈拉沁过、二十家、东五十家等几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样,都反映了原始社会古人类在呼和浩特地区劳动生息的状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