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儒——程颢、程颐

家乡区县: 郑州市上街区

宋代大儒——程颢、程颐
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
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
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宋代大儒——程颢、程颐
程颢——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嘉祐年间举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有治绩,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与先后被贬至洛阳的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相互联系,继续反对新法。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纯公。淳祐元年(1241)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程颢早年受父程珦之命,与弟程颐和周敦颐问学,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由于他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按程颢的说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过阴阳二气的絪缊化生,产生天地万物,人只不过是得天地中正之气。故“人与天地一物也”。因此对于人来说,要学道,首先要认识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的这个道理。人能明白这个道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即为“仁者”。故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他并不重视观察外物,认为人心自有“明觉”,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程颢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见陆王学派)的发轫者,他的“识仁”、“定性”,对后来的理学,尤其对陆王心学,影响很大。程颢的哲学专门著作不多,主要哲学代表作有他的学生吕大临所记关于“识仁”的一段语录。后人称《识仁篇》;他与张载讨论“定性”问题的《答横渠先生书》,后人称《定性书》。他的哲学思想多散见于语录、诗文中。明末徐必达将他与程颐的著作汇编为《二程全书》。今中华书局编为《二程集》出版。宋代大儒——程颢、程颐
程颐——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字正叔。河南洛阳人。学者称伊川先生。十四五岁时,与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在游太学时,作《颜子所好何学论》,主管太学的胡瑗惊异其才。王安石当政时,未被起用,与兄程颢在洛阳讲学。司马光执政时,被荐为崇政殿说书,与修国子监条规。在为哲宗侍讲期间,敢以天下为己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声名日高,从游者日众。其后,程颐因反对司马光的新党执政而被贬,任西京国子监守。不久削职,被遣送至四川涪州,交地方管制。程颐在被贬期间,完成著作《周易程氏传》。徽宗即位,得以赦免,但不久又受排斥,遂隐居龙门,遣散门徒,不久病死于家。至南宋,追谥正公。在哲学上,程颐与程颢以“理”为最高范畴,以“理”为世界本原。程颐认为,理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他认为,道即理,是形而上的,阴阳之气则是形而下的。离开阴阳就无道,但道不等于是阴阳,而是阴阳之所以然,“所以阴阳者,是道也”。他明确区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以形而上之理为形而下之器存在的根据。他又从体用关系论证了理和事物的关系,认为理是“体”,而事物是“用”。程颐承认事事物物都有其规律,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深,万事万物之所以然,都有其理。他进一步认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天地间只有一个理,这理是永恒长存的。这样,他就把事物的规律抽象化、绝对化,使之成为了独立的实体。程颐承认每一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即向反面转化。他说:“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他还提出物皆有对的思想,说:“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这反映了他的辩证法观点。关于人性问题,程颐以为人的本性,即是人所禀受的理,于是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他认为,性无不善,人所以有善与不善,是由于才的不同。才是由气而来的,气有清浊不同,故才也有善与不善之分。只讲本然的善性,不能说明人何以有恶;只讲气禀之性,则不能说明人性本善。程颐论述为学的方法时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对宋明哲学发生了很大影响。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程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还有《遗书》、《文集》、《经说》等。他与程颢的著作,明代后期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洛学】
洛学北宋洛阳以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学派。二程同受业于周敦颐,他们提出了"理"的哲学范畴,认为理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一草一木皆有理"。还认为理是"天理",乃人类社会永恒的最高准则,并以此阐释封建伦理道德,把三纲五常视为"天下之定理"。洛学以儒学为核心,并将佛、道渗透于其中,旨在从哲学上论证"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秩序。二程洛学是保守的和唯心的,但也包含有辩证法因素。他们提出"万物莫不有对","动静相因,物极必反",承认事物是相互制约、发展变化的。洛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后,宋代的朱熹、陆九渊,明代的王阳明,又在二程开辟的方向上发展了理学。宋明理学是宋代之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而二程洛学则开了理学之先河。《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今睢县行政公署为清之洛学书院,然本明袁尚书可立故宅也。”
【程颢程颐墓】宋代大儒——程颢、程颐
在洛阳市南约25公里,今伊川县城西。 程颢, 字佰湾,号明道。 程颐,字公叔,号伊川。兄弟俩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奠基者,世称“二程”。其兄弟墓和其父程响墓,简称“二程墓”,位于进伊川县西约1。5公里处的白虎山麓,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市著名的名胜古迹。
【程颢程颐故里】
两程故里,座落在嵩县田湖镇的程村。背靠耙耧山,南望九皋浮云,沃野田畴,是一个 十分幽静的地方。程颐晚年在这里聚徒讲经之余,曾游览山水,在伊水岸边行吟。他在《题 陆浑乐游》中,写道:“东郊渐微绿,驱马欣独往。舟萦野渡时,水落春山响。身闲爱物外 ,趣远偕心偿。归路逐樵歌,日落寒山上”。程颐祖籍在中山博野,也就是今天河北省博野 县。在隋唐年间,因逃避五世之乱,曾祖程羽迁河南洛阳履道坊。二程的父亲程响曾任湖北 省黄陂县尉,程颢与程颐先后于1032年、1033年生于父亲任上。程颢曾任京兆府户县(今陕 西户县)主簿及山西晋城、上元(今南京一带)、扶沟县令,熙宁二年(1069)被宋神宗诏 为太子中允兼御史里行。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贬做地方官,在洛阳讲学10余年,1085年 前病卒。程颐比程颢小一岁,52岁以前在洛阳聚众讲学,成为“诲人不倦,学冠濂溪”的洛 学首领。由于司马光的举荐,因而在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也就是程颢去世的第二年,程颐被任命为崇政殿说书,担任宋哲宗赵煦的老师。在二年的崇政殿讲学中,由于他对朝政 “议论褒贬,无所顾避”,引起权臣不满,于1088年不得不回到洛阳,去管理设在洛阳太学 分校。宋哲宗亲政后,把元佑党赶下台,与旧党为伍的程颐,并没因为曾任宋哲宗的老师幸 免于难,被归田里,削职为民。1097年,又被贬到四川涪州,开始了四年的流放生活。到 1100年。才被宋微宗赦免。回到洛阳,“权判西京国子监”,仍然管理太学分校。到1103年 4月,已是暮年的程颐又被人参为系奸党推荐做官,著书诽谤朝政,于是宋微宗收回成命,令人审查他的著作,驱散他的学生。古稀之年程颐只得“迁居龙门之南”,1107年9月,溘然长 逝家里,享年75岁。宋代大儒——程颢、程颐
程颐把晚年的归宿地定居在程村,与当时的朝中大臣文彦博的鼎力相助很有关系。可以 说,没有文彦博的支持,嵩县历史上就没有“两程故里”,就没有这一段空前绝后的斯文盛 事!文彦博何许人也?查宋史,文彦博乃当朝太尉,是皇上常常顾问的人物。1082年,已 77岁的文彦博年龄大了,到洛阳做西京留守。据宋史《文彦博传》介绍,“彦博虽穷极富,而平居接物谦下,尊德乐善,如恐不及。其在洛地,洛人邵雍、程颢兄弟皆以道自重,宾接 之如布衣交”。程颐想到洛阳城南10公里处的龙门山胜善上方寺旧址去讲学,给文彦博写了 一封求地信。文彦博回信说:“先生斯文已任,道尊海宇,著书立言,名重天下,从游之徒 ,归门其盛。龙门久荒,虽然葺幽,岂能容之。吾伊阙南鸣皋镇小庄一址,粮地十顷,谨奉构堂,以为著书讲道之所,不惟启后学之胜迹,亦当代斯文之美事。无为赐价,惟简是凭”。程颐对文彦博馈赠的这块地方,实地考察之后,十分满意。当时的程村归鸣皋镇管辖,南望九皋,东临伊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这些《诗经》中的诗句,给九皋山和鸣皋镇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青松来风吹古道,绿萝飞花覆烟草”,李白的《鸣皋歌》把九皋山一带定性十分清幽。当时,程颐的另一好友邵雍也在伊川,相距并不太远,讲学之余可以相互走动。于是程颐就在鸣皋建起伊皋书院。宋代大儒——程颢、程颐
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攻陷开封,宋室南迁,伊皋书院被毁。1330年(元至顺六年),诏封程颢为豫国公,程明英宗诏其故居程村为两程故里。并在村东一华里的官道上建起一座记得 “圣旨”二字的石碑坊一座,规定凡路过此处者,文官司下轿,武官司下马。两程故里占地4000平方米,为三进大院,前有棂星门、诚敬门、春风亭、立雪阁,中为道学堂大殿,两侧为“和风甘雨”、“烈日秋霜”厢房。后为启贤大殿,两侧有4座讲堂,石碑林立,古柏参天,俨然一座朝圣殿堂。清康熙皇帝赐匾“学达性天”,德宗皇帝赐匾“伊洛渊源”,慈禧太后赐匾“希踪颜孟”,现悬挂道学堂。

叶浔(2014-11-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