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肠题凑是中国春秋时期至汉朝时的墓葬型制,和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为帝王规格陵墓的组成部分,使用者主要是皇帝及其妻妾、宠臣及诸侯国国王与王后,但经朝廷特赐,一些勋臣贵戚也可使用。比如,《汉书》“霍光传”记载,汉宣帝曾赐霍光黄肠题凑入葬。黄肠题凑中的“黄肠”,指的是黄心的柏木,“题”指题头,即木材接近根部的一端,“凑”指向内聚合。黄肠题凑就是用黄心柏木在棺椁外垒叠起来,全部题头向内。到了东汉,黄肠石逐渐取代黄肠木,黄肠题凑逐渐绝迹。墓葬中的“题凑”结构,据文献记载,至迟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但缺乏实物的证据。从已有的汉代考古材料可知:“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木条)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题凑的名称便是由这种特定的方式衍生出来的。“黄肠”则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黄肠题凑”皆发现于竖穴木椁墓中。例如,长沙象鼻嘴1号墓、北京大葆台1号墓等都使用了黄肠题凑。“黄肠题凑”指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所谓“黄肠”,颜师古注引苏林的说法即柏木黄心,即去皮后的柏木。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外面还有便房。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但一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等。但经天子特许,诸侯王和重臣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如汉霍光死,汉宣帝“赐给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