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城老城门

家乡区县: 岱岳区

 

泰安城位于泰山南麓,岱岳奠其后而为屏障,泮水经其前犹如襟带,蒿里山凸起于西南如虎卧踞,梳洗河、奈河穿流左右似二龙出水,形胜甲于齐鲁。历史上的泰安城到底起源于何地?它在古代是个什么样子?民间曾有“先有故县,后有旧县,三迁泰安”之说。它是何时迁移泰山南麓的?可能有好多人想问个究竟。

春秋时期,泰山一带属于齐鲁两国的领土,设有赢、博二邑。泰山南麓的博邑,秦代称为博阳,长期以来是汶河平原上的一个重要行政中心。汉初曾在此设立过泰山郡。虽然泰山在它的辖境之内,但它还不能算是泰安城的前身,因为当时博邑和泰山还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泰安城的前身应该是汉武帝设立的奉高县。据《汉书地理志补注》记载:“汉武帝封禅,于赢、博共界割置此县以供泰山,故曰奉高。”泰安地方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关于奉高城的位置,前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奉高城在泰安城东北十五华里处的谢过城附近,靠近汉明堂;另一种说法是:奉高城在赢汶河与牟汶河的交汇处,也就是今泰安城东约五十华里处的故县村。比较起来,后一种说法是较为可靠的,它和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所述的奉高的位置颇为吻合。《水经注》中说:“汶水出牟县故城西南阜下……又西南绕奉高故城西,西南流注于汶。”文中所指的前一条汶水是赢汶,后一条汶水则指牟汶。这里所说的奉高城的位置和今故县村相符合,而且故县村附近至今仍有大量汉代砖瓦残存,也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汉代的奉高城位于今天所称的泰莱平原中部,水、陆交通非常方便,农业也很发达。从汉武帝起到北魏止,这里一直都是泰山郡的郡治。东汉末年,当时泰山一带是青、徐黄巾军的活动范围。他们曾经集兵三十万人攻打泰山郡城。由于屡遭战火,历经沧桑,奉高城逐渐衰落下去。公元605年,隋炀帝迁奉高入博,改名为博城,城址在今邱家店镇旧县村。

唐代将分布于今泰安境内的赢、博、钜平、梁父、柴、蛇丘等县全部划归博城县。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禅,他不仅把这一年的国号改为乾封元年,而且还把博城改为乾封。唐朝的乾封和汉朝的奉高一样,不仅名称和泰山有关,并且在封禅中也与奉高起同样作用。

由于历代帝王不断神化泰山,到了宋代,朝拜泰山的人越来越多。地处泰山南麓的岱岳镇(今城南旧镇村),商埠不断扩大,镇容逐渐繁华。当时镇上已有专职官员驻守。蒿里山出土的五代时后晋的“总持咒幢子”上面记有“岱岳镇使”与“岱岳镇都虞侯”等职官的题名。宋太祖开宝五年,县址由乾封城迁至岱岳镇。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又将县名改为奉符。据清朝人记载,宋初的城址在古岱岳镇,到祥符时又在其东北三里处另筑新城并改名奉符。这是今天的泰安城在历史上成为地方治所的开始。

宋代的奉符和它的前身奉高和乾封的不同之处,是脱离了宽阔的河谷平原而转移到泰山南麓;市镇里集中了较多的商人、手工业者和与宗教活动有关的闲杂人员。它是宋代封建社会市镇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作为封建社会的城堡而言,新城址的选择也很合适,两边有河流(奈河、梳洗河)可以引为城壕,又可以就地取材,建筑土石结构的城墙。

金王朝南侵灭北宋后,于奉符县设立了泰安郡,后改为泰安州,管辖奉符、新泰、莱芜三县。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泰安由州升府并设县。“泰安”二字取义为“泰山安则四海皆安”。总义是“国泰民安”,此名沿用至今。历史上泰安城址的变动,与民间“泰城三迁”传说基本相符。

由于泰安城地理位置的重要,封建统治者对于泰安城的防务也越来越重视。自宋建城以来,金、元两代又重修城池。在明代多次重修并且建为石城。清初,地方官除了加修城墙外,更“多方招徕,制做房舍于北面及东门外”。后来的铜器行街与青龙街就是从那时逐步发展起来的。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十九年(1774年)对城墙又进行了两次重修并加建敌楼。东、西、南、北、四门也由明代的静封、望封、乾封、登封旧称改为迎喧、岳宴、仰圣、泰安等新名。

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泰安城逐渐繁荣起来。据乾隆四十七年所修订的《泰安县志》记载:城内遥参亭前,酒楼饭庄相挨,货郎掮客错杂其间,中间的广场里,有戏台四、五座,还有斗鸡、蹴鞠、说书、相扑等杂艺。数千人如蜂如蚁,各占一方,锣鼓讴唱,热闹非凡。南门外是通往省城与京师的大道,每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西门外,自旧校场南抵社首(蒿里山东),烟火数千家,大街百货杂陈。沿河一带,粮食、蔬菜、鱼、果、薪炭、器物,无所不具备。北门外,西通新街,东连铜器行,市肆鳞次。每当香客云集,锣鼓喧天,直达红门以上。半夜,灯火如繁星罗布,蔚为壮观。

前人曾说:“泰安之为郡、为州、为县,实以泰山故也。”泰安因泰山而设,泰山又促进了泰安的发展。

shine越(2014-11-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