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皮影戏(一)

家乡区县: 陕西省洋县

洋县皮影戏是一种陕西省的汉族民间艺术。皮影传入洋县,形成独一无二的“洋县碗碗腔”,已有300多年历史。该地方剧种因角色、布景皆用上等牛皮刻制,故称“皮影”。主要在夜间用油灯、汽灯、电灯光反照特制透明细纱幕形成影像而观赏,老百姓俗称“灯影”。用小铜碗作为主要击节乐器伴奏。洋县皮影吸取了外地弦板、灯碗腔朴实柔和之长,完善自身曲调,其唱、白、吐字均以洋县方言为基础,结构完整,行装简单,既具有弦板、灯碗腔色彩,有脱离弦板、灯碗腔而自成体系,成为具有鲜明地方风格的独特剧种。

一、内容简介:洋县皮影是陕西省地方碗碗腔灯影戏之一,其分布于洋县城乡。洋县皮影由陕西关中传入,清代乾隆元年(1763)形成,乾隆之后进入流行期,清末民初为鼎盛时期,上世纪六十年代衰落,八十年代恢复。从形成至今已有270多年历史,传承者57人。作为陕西的一种地方影戏,其个性非常鲜明,与众不同。它的语音完全为洋县地方语音,未受任何外来文化的浸淫,它的唱腔呈现出汉水文化独有的特点,和陕西其它地域的影戏相比,它的表演则更显得灵活自如,惟妙惟肖。它有着杰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它为研究汉水上游历史沿革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为研究这一地域地方戏曲的发展史和演变规律提供了途径。洋县皮影的音调、板式结构,不雷同任何一种汉族戏曲。其道白吐字清楚,行腔圆润,能够满足不同层面观众的文化需求,能使人们得到较多的艺术审美享受。洋县皮影乐器的不同的定弦方法使洋县碗碗腔音乐和谐悦耳;洋县皮影底子(影戏人物)和道具做工精细,便于操作,充满了科学元素。所有这些都为其他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洋县皮影社会认可度高,群众喜闻乐见,它表现了人民群众很强的文化创造力,它在整个陕西汉族民间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陕西优秀的汉族文化遗产。

二、基本内容:

洋县民间皮影(灯影)戏是群众喜闻乐见综合性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形式之一。其表演形式与木偶相似而不相同,它有戏箱轻巧人员少的特点,每个班社5—6人即可演出一本戏。艺人分王为四大类:一、签手,二、拦门,三、笛手,四、坐槽,以上称其为“四柱”。他们大都一专多能,吹、敲、拉、弹、唱,门门精通。操作影人的签手兼唱,敲鼓的拦门兼胡琴伴奏或碗、板敲击;吹笛子的兼唢呐、海笛;坐槽的兼伴奏胡琴等。

被签手所操作的影人为牛皮或驴皮制作,影人角色分生、丑、净旦四大行当,雕刻精致,造型逼真。影人肩部用一竹签支撑其全身,双手处各有一根签子,签手通过这三根签子操作,使其影人表演走马乘船,战地斯杀,以及行走坐卧等动作。另有用牛皮雕刻的宫殿、帐营、亭台楼楼阁、车马轿船以及花鸟虫鱼和飞禽走兽等布景道具点缀其中,色彩鲜艳,情景交融,引人入胜。

演出形式简单,所到之处就地取材。一张方桌上放置一台拌桶,四角用竹杆或栓子搭建一个小舞台,台口张起生丝制成的“亮子”(纱幕),后面点燃油灯,通过光线投影原理,将其近贴于“亮子”上的影人呈现给观众。签手根据不同角色操作其动作,加至优美地旋律和婉转缠绵的唱腔,高台教化,寓教于乐,很受群众欢迎。

洋县皮影戏的音乐属板式变化体。它包括唱腔、呤诵调、击板和曲牌四部分,它的唱腔有规整的一板三眼的“慢板”,有一板一眼的“二六板”,又有板无眼的“紧二六”,还有无板无眼的“滚白”等。唱腔中的数板和部分韵白属吟诵调;击乐有闹台锣鼓、板头击乐和动作击乐。曲牌音乐包括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从音乐本身规律看,它与关中道情、户县灯碗腔以及商洛道情在板腔骨架结构、旋律音型等方面有着内在的血缘关系,同时也吸纳了汉中音乐音调以及汉调桄桄戏中的某些击乐鼓点和民间乐曲中的个别唢呐曲牌,然后按自己的语言特点和戏曲需要加工改制。洋县皮影腔集各家之长,融会贯通,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演变,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调和板式,使其具有浓郁地地方特色。

洋县民间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花柳林》、《竹林会》、《葵花镜》、《蛟龙驹》、《九连珠》、《诛妖剑》、《洞庭源》、《红莲灯》等,大都是人物众多,故事情节曲折的传统戏,以叙述故事见长。历史题材方面的剧目也占一定比例,如《昭君和番》、《秦段争亲》等,同时也上演一些反映旧时代生活的小戏,如《当柜箱》、《女贤良》等。

洋县民间皮影戏所演剧本与流行于汉中区域的汉调桄桄,汉调二簧等剧本几乎无一相同,即是剧目名称相同,其内容和唱调却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唱腔的板式和旋律。因此,洋县皮影戏不仅有它的地域性亦有它的独特性。

洋县民间皮影演出剧目内容有汉代以前的剧目26本,汉至晋41本,唐至五代39本,宋代27本,元代16本,明代44本,清代24本,共计217本(折)。

三、基本特色:洋县民间皮影戏,经过近300年的传承和发展,已形成下列主要特:①历史承传久,普及面广,不论从内容到形式尚具广泛性特征;②它伴随着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而形成对民间艺术的依存性特征;③长期参与民间庆岁、节日庆典和庙会活动,且具参与民间活动的程序化特征;④其音调清新明快,雅俗共赏,旋律优美,唱腔婉转缠绵,不仅继承于该艺术形式之特点,又有道情、民歌曲调之渗透,既有民间桄桄、二簧戏、音乐之吸收,亦有民间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之借鉴,且具民间艺术多元化之特征;⑤人员少,戏箱轻便,舞台小巧,就地取材,演出形式简单,具有灵便性之特征;⑥剧目内容丰富多彩,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影人造型逼真,具有观赏性之特征;⑦演出态度严谨,配合默契,操作影人娴熟,技艺精湛,影中情舞锣鼓声,灯下演绎千古情,天籁之韵声声婉,双签对舞百万兵。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性之特征;⑧其音韵、道白以及音乐板式的变化等地方特色浓郁,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之特征;⑨高台教化,古为今用,倡导文明,寓教于乐,因此,具有时代性之特征。

周倩(2014-11-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