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从山西平川到陕北、穿越吕梁山区的交通干线,沟通晋中与吕梁的黄金旅游走廊,其既是古代 “通秦古道”,又是商旅大道;既有绝美的自然景观,又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内涵
近年出版的《山西通史》《太原经济研究》等专著认为:古代连通晋阳盆地与大西北的通秦古道必是一条交通大道。而吕梁山区的当地老百姓知道,“三十里桃花洞”,就是民国十年(1921年)太(原)军(渡)公路未开通之前,从山西平川到陕北穿越吕梁山区的交通干线。这条交通干线沟通晋中与吕梁的黄金旅游走廊,其既是古代“通秦古道”,又是商旅大道;既有绝美的自然景观,又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这里还流传着许多传说和故事。秦灭赵北路军东进路线经过这里;古代的军事要塞、商旅客栈建在这里;东有金锁关、西有黄栌关、三十里桃花洞连通东西……
阳春三月,这条尚未开发的通秦古道,已然引起了京、晋两地一些投资商的关注。他们先后来到古道所属地汾阳洽谈开发事宜。对此,汾阳市政府高度重视,有意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文物古迹,开发人文景观,打造优秀景区的科学理念,把这一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旅游画廊开发出来。古道上著名的三十里桃花洞到底有多美?在桃花盛开的季节,笔者从离石出发,东进吴城,经九里湾、三交、黄栌沟等小村庄,路过深山古道,栅栏野田,登上了古代永宁州东去汾州的通秦古道——
黄栌岭:废关古道雄风在残碑荒垒榛莽中
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古道荒垒、榛莽丛林。刻着“永宁州东界”的石碑立在古道边。“黄栌关”位于黄栌岭上,往昔的雄关主体犹存,是古代永宁州东去汾州的第一大关。乾隆《汾州府志》云:“汾阳县西六十里曰‘黄栌关’”,指的就是这里。送我们上岭的老乡指着一片灌木说,这就是黄栌,黄栌岭是境内吕梁山沿线从南到北许多岭中最巍峨的大岭。明弘治《黄栌岭碑》云:“黄栌岭,高峻莫及,岩石险阻,其路通宁夏三边,紧接四川之径,凡羁邮传命,商贾往来,舍此路概无他通也。”因而从汉晋直到元明清,历代都在此设关戍守。现在岭上还有北齐文宣帝高洋为防山胡东袭而由此至岢岚修筑的长城,以及孟良寨、王墓洼、六郎庙、刘渊赛马场等遗迹。从笔者掌握的资料分析,秦灭赵的北路军也是经这里东进的。
据乾隆《黄栌岭候馆辟路记》等碑碣史料记载,元代天历初开始穿堑垒石,明代宣德年间为防瓦剌、俺答入寇,永宁州曾在此设巡检司。但过去只是马帮、驼队、商旅行走的山道。直到乾隆丙戌(1766年)朱浚在汾州任职,才组织工程打开石壁,凿通路基,“曩者崎岖岭峡,至始可通车无阻。”十多年后道路断塞,致使陕西、边外、归缇涌凇⑽獬呛吞⑵窖艟谘舳ノ骼吹纳堂澄镒剩?SPAN lang=EN-US>“仅借牲畜驮运,为数无多,而囤积之处,徒患壅滞。”为“一方生计”,汾州府委派冀村、柳林巡检,分路确查疏通。现在仍可看到当年穿凿石梁时刀劈斧砍般的痕迹。为过往官员、驿递及商旅方便,还增设了驿馆客栈茶亭。从荒垒中两通“施银碑”上,可看到一些晋商人名及“永盛义、恒盛刘、自成公、永顺馆”等商号。可知这里古代既是雄关,又是经柳林、碛口通往陕宁绥蒙的明清商道。
由于地势险要,这里也成为历代义军、强梁据守的地方。《永宁州志》记载,明嘉靖年间起义军据黄栌岭逼吴城,石州同知陶玺率军征讨。义军佯退,把官军从黄栌岭诱至黑暗岭。陶玺率军追至狭窄山间,义军伏兵四起,把官军打得落花流水,打死陶玺和部下闫大刚、罗天佑等6人。
站在岭巅丫口,向东瞭望,满壑花木葱茏的向阳沟便展现在眼前。顺着森林中弯曲的坡路,居然有老百姓赶着马车,甚至开着三轮车不时过关。仔细观察,原始古道在坡下几米外。因路面在石上凿成,车碾雨冲,上面坑凹不平,早已废弃,长满荆榛。走着原始森林中的车马山路,不觉已到了昔日车马喧嚣、飞贼出没的古汾州第一栈——
岭底村:厅堂楼址七眼井当年闹市耳犹闻
岭底村,顾名思义,黄栌岭下的村庄。现在基本没有村民,只有放牧人季节性居住。展目四顾,在沟的两边到处是墙倒屋坍留下的乱石,房屋基址、厅堂围墙随处可见。在这里看到了很深的水井,当年饮驼马的石槽,滚在山凹的石碾。一位放牧老乡热情地介绍了旧时的情况。从前这里人多畜多,有7口水井。我们还发现两块“施银碑”,其中一块为《聚峰山题名记》,碑上写有“建堂都功德主”的字样,尽为捐款人名、商号及地名,其中有“石州安业坊”。
综合判断,这里过去曾是从汾州到石州的最后一站,也是由石州经黄栌岭下汾州的第一站。曾经有许多客栈、商店、货铺。每到傍晚鞭响马嘶,车震驼鸣,在这狭窄的古关下、深沟里组成一幅热闹非凡的古代《暮色客栈图》。到了晚上喜欢热闹的客商便汇聚在堂都听戏、喝茶、打牌、赌博消遣。从水井、房址推测,常留驻人口在1000人以上。
路边坪地上几块一尺大小的碎碑,经拼凑居然发现是大清光绪十一年三月十六日(1885年)遵府县谕立的《西乡一十三村革除锢弊石竭》。其大意为:这里是“通陕大道”,曾经有过往公差横行村里,滋扰百姓,“属汾民大患”。经上级批准派监督清徭,“以杜滋扰”。现在分析,或许当时也有假冒公差,滋扰乡里。老乡笑着说:“这里比《水浒》十字坡要险得多。自古道,岭底、向阳,杀人的地方”。确实从岭底村到向阳村三十里,中间再没村庄,沟深峡长,经常飞贼出没。到了冬天,赖皮小子想吃驼肉,就偷偷把水泼到林里坡道上。第二天黎明骆驼上去,蹄下一滑就滚到山下摔死了。客商明知有人搞鬼,也只有暗中叫苦。有位姓赵的商户,积攒了许多金银财宝,埋到地下。结果他去世后,儿子又被日本鬼子杀害,埋到地下的金银谁也不知道了。
向四周一望,山高如罩,丛林密布。设想古代到此,真有掉入井底之感。好在如今是太平盛世,阳春三月,顺沟前行,不觉就进入汾阳离石一带有名的三十里——
桃花洞:满坡桃花乱人眼牵松挽荆如变仙
身前身后、山顶陡坡、沟沿路边、漫山遍野到处是盛开的山桃花。由于沟深路窄,山高坡陡,沟两边山坡上桃花如凌空飘飞,使人视觉迷乱,仿佛进入桃花洞中。
这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传说:古代有一学子进京赶考,进入向阳峡,忽然黑云盖顶,四壁合围,雷鸣电闪,大雨如注。在这危险关头,身下的座骑骒骡也要产驹。既怕洪水涌来,又照顾不了座骑。学子心急无奈,便向天喊道:向阳沟不准起水,骒骡不准下驹!果然,从此雨再大,向阳沟不发洪水,骒骡也不再下驹了。人说此人是真龙天子,天地遵命。其实是这里林木茂密、植被蓄水的原因。
走着面前突然出现一个巨大的工地,挖掘机、大卡车来往不断,挖出的土石堆满山沟。这是正在建设中的太(原)中(卫)银(川)铁路施工现场。现代化的铁路也把线路选在这一带,真是古今英雄所见略同。
在这荒沟古道里,居然有如此美丽的景致!阳光明媚,壑风轻拂,桃花映红,山中特有的香气扑面而来,使人心情无比爽快。心中不禁庆幸:幸亏没有误了桃花盛开的季节!真是一路桃花一路春。不知不觉又进入了壁立千仞的——
向阳峡:举目望空一线天古道森严忆当年
向阳峡是因峡口有向阳古镇而得名。进入峡中原来花木葱茏的两面山坡,突然变成刀劈斧砍、直上直下的石壁,高约50—100多米,宽约30—100多米,这就是有名的“刀劈崖”。由于壁高峡窄,峡风吹来好像空气也发生了变化,使人顿生旷古未有的紧张之感。向空一望,蓝天一线,仿佛有飞盗强贼一跃从此岸飞向彼岸。设想在古代黑夜,商旅匆匆进入十里长峡,驼铃叮咚,车马辚辚,突遇强贼,真是逃无路,爬无梯。汾阳人把这里写作“向阳匣”,一个“匣”字,描尽了匣中的憋闷、惊险、绝望之感。《汾州府志》述:隆庆元年(1567年)九月,俺答攻破石州后,就是从向阳峡分掠孝义、介休、平遥、隰州等处,杀了数万男女。“崇祯五年,贼分道四出,邢天狼,上天龙,据吴城、向阳以窥汾州。”官军追讨,被义军打得全军覆没。这里确有一个地方叫强盗沟。传说古代有一大盗,只偷平遥、介休,不偷汾阳人。老乡笑着说,这大盗也懂兔子不吃窝边草。
十里长峡一线天,对比巴东的三峡而言,向阳峡更窄、更险、更绝。走着忽然发现绝壁处有一佛庙,栈道盘旋而上,这大概就是人们说的大佛湾。壁下有乾隆、道光年立的《重修石佛阁记》和《重修佛庙碑记》等石碑。
说话间已走过 “十里桃花十里峡”,来到“十里荒沟心发麻”的地方,眼前豁然开朗,两面山坡缓缓展开。遥想古人经过雄关险峡,心惊肉跳,来到这里,惊魂未定,心里如何能不发麻!向阳沟口应是闻名的“金锁关”所在地。府志云:“县西三十里曰‘金锁关’,在向阳峡,岩险插天,中断如关,为汾石咽喉。”实际是古汾州西去石州的第一道大关。当初必定是待阵列兵,壁垒森严,但时过境迁已无法辨认。这里有“金锁关水”,以前曾发过电,现在村民养鱼。
回首一路考察,有三个没想到:没想到古关比想象的雄,没想到桃花比想象的艳,没想到古道比想象的险。在这里古关、险峡、桃花洞连为一体,一路风光看不尽。
这条从山西平川进入吕梁山区到陕北的交通干线,因其奇特、惊险、厚重,让了解这里的有识之士纷纷建议,在做好规划,保护为主的基础上,科学开发。我们期待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