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柳州遭受了动乱的浩劫但在工业方面也有亮点。1966年柳江大桥复建。1969年柳州第一辆“柳江”牌汽车问世,成为柳州汽车产业的开端。七十年代初,柳州晶体管厂成功制造出高频三极管。
改革开放初期:柳州工业发展迅速,柳州一度成为华南仅次于广州的工业城市。柳州市电扇厂、两面针牙膏厂、柳州开关厂等国企当时被誉为“八大金刚”。1992年柳州实现了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虽然1993年夏末,百年一遇洪水袭击柳州,1993年柳州工业产值达142亿,列全国城市综合排名第27位。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工程机械类上市公司。艺术中心,文惠桥,鱼峰大厦,东环大道,水上中心等大型工程均在当时动工。
九十年代中后期:1994年至1999年,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柳州经历了体制改革带来的阵痛。柳州经济几乎停滞,1995年工业产值为266.51亿元,2000年也仅仅达到328.32亿元,远低于全国发展速度。柳州腐败问题丛生,原柳州市市委书记刘知炳,经调查后,被开除党籍,判处15年有期徒刑。刘知炳事发后,柳州司法、民政、交通以及多个部门主要领导班子基本上为之一空,公安局局长于丁、副局长李玉章、梅柳城等6人被判刑,柳州市中级法院院长蓝树高、柳州铁路公安局副局长游德福,以及柳铁缉毒缉私大队、柳州地区民政局、柳州市供电局、地税局、邮电局、对外贸易公司等多个强力部门一二把手落入法网。城市标志双马雕像和音乐广场的冲天水柱被拆毁,壶西和壶东大桥建设停滞,市区环境也因工业发展而严重恶化。当时建设有供水大厦,东风商场,五星商厦等。南宁经济总量在这一时期超过柳州,成为广西最大的城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