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具有适合西瓜生长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发展西瓜产业的区位优势。中牟西瓜种植历史悠久,汉代以后,历代皆有“碧蔓凌霜卧软沙,年年处处食西瓜”的景象,宋代以后更成为汴京西瓜的主要产区,所产的西瓜汁多瓤甜,有“凉争冰雪甜争蜜,中牟西瓜人皆孚”、“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生风”之誉。
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瓜种植面积小、分布零散、产量低、品质差,产品以自食为主。70年代,一些村自主扩大西瓜面积,进入批量销售渠道,全县种植面积一度突破1.5万亩。80年代初,国家始鼓励发展经济作物,西瓜面积不断扩大,随着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西瓜品质越来越好。80年代中期,地膜覆盖等新技术在西瓜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无籽西瓜等优新品种逐步普及。县委、县政府积极促进西瓜销售,整顿市场交易秩序,进一步促进西瓜生产的发展。90年代,中牟县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将西瓜生产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加大对西瓜生产支持和投入。积极选育推广优质抗病品种,综合防治病虫害,重点解决西瓜重茬和品质下降等问题,普及推广先进的科学种植管理技术,西瓜面积不断扩大,成为全县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1995年出现上市早、效益高的大棚西瓜,并在县南各乡镇迅速发展,成熟销售时间进一步拉长。90年代后期,西瓜种植规模继续扩大,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品质不断提高,2000年,全县西瓜面积达7741公顷、总产量达到361181吨。
一、土 壤
西瓜根系具有好气性,氧化能力差,生长快等特点,适宜通透性好而较疏松的土壤。中牟县地处豫东冲积平原,县南部沙质土壤为主,县中、北部以两合土为主,通透性好,吸热快、散热快,昼夜温差大,利于光热积累、提高含糖量,非常适合种植西瓜。
鉴于部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肥力不足,全县于20世纪90年代实施种地养地相结合的“沃土”计划,增施氮磷钾、微肥和农家肥,培肥地力。90年代后期,全县土壤有机质含量达1~2.5%,速效氮平均0.082%、最高0.097%,速效磷平均14.3ppm,速效钾平均86ppm,蓄水保墒抗旱耐涝能力增强,为西瓜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
三、水 分
西瓜的在产过程中耗水量大,且需要较好的排水条件,因此,西瓜生长期内必须保证水分供应,能够排涝。中牟县在西瓜生长的春夏季节降水充足,加之土壤排灌保证率较高,可以充分保证西瓜生产对水的需求。
一、区位优势
中牟县东距省会郑州、西距古都开封仅30多公里,随着郑州市区东扩,与大都市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加上邻近洛阳、新乡、焦作、许昌、漯河等大中城市,为中牟西瓜的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中牟县交通便利,陇海铁路横贯县境,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等多条公路纵横贯穿全境,乡村公路纵横交错,便于客商往来和西瓜运输。县内有河南省农业学校、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省农科院良种繁育基地,加上聚集省会郑州的农科机构,为西瓜品种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广、普及,以及及时获得生产、购销信息,利用人才优势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政策条件
中牟西瓜种植历史悠久,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处于小规模种植状态。80年代初,国家继续强调“以粮为纲”同时,积极鼓励扩大副业生产、发展经济作物。1983年,县政府制定鼓励发展西瓜生产的优惠政策,加强对西瓜生产的组织领导。
第二章 生产规模
中牟西瓜种植历史久长,建国前,多是采取在高粱等高杆庄稼地里零星间种,很少有成片种植的。1949年,全县仅种植西瓜240公顷,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强调以粮为纲,西瓜及其他经济作物种植受到抑制,发展缓慢,至60年代,一直保持规模小、产量低的状况,播种面积徘徊在数百公顷。70年代,部分生产队自主扩大西瓜种植,安排肥沃耕地集中种植,聘请外地种瓜匠进行专业生产,1973年,全县西瓜一度扩大到1000公顷。此后,受强调发展粮食、棉花、油料作物等国家政策的影响,种植面积在七八百公顷间徘徊,1980年发展到900公顷,总产888.5万公斤。80年代初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县在坚持粮食增产的同时,鼓励多种经营,扩大种植经济作物,县中、南部各乡镇开始大面积种植, 1985年,全县发展到2000公顷,产量5万多吨,最高亩产达3500公斤;1990年种植1764公顷,产量46016吨。90年代,县政府将西瓜生产作为优化农业结构的突破口,加大投入,不断提高种植、管理技术,西瓜种植范围扩大到黄河滩区,1995年,全县种植西瓜3227公顷,产量96282吨。此后,全县西瓜播种面积、产量迅速提高,韩寺、姚家等乡镇兴起大棚西瓜热,并迅速发展到县南部十多个乡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