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是为祀神举办的,保定辖区寺观、神祠数以万计,凡有戏楼、戏台的城镇、乡村多有庙会。既有佛教、道教神祠,亦有民间俗神祠宇。由于历史久远,很难有全部的统计数字。
据清遭光二十五年(1845年)定州统计,该州(不计属县)有441个村庄,庙宇1885个。这个数字亦非全部,如每村至少有一个五道庙,只统计了157个。因清末民国以来破除迷信,改庙宇为学校,或折毁庙宇,很多庙会已经停办,特别是“文革”中停办的庙会更多。
改革开放后,影响较大的庙会得到了恢复。据1991年工商部门统计,全市有庙会578个,以满城县最多,计有99个,仅知该县城关镇的柳家佐、北庄、陵山庙会均未统计。涞源县有286个行政村,戏楼(台)达200余个,仅统计7个庙会。
庙会是崇拜偶像,宣扬迷信和宿命论的场所。也对人们进行积德行善,抑恶扬善潜移默化的教育。元代满城眺山北岳庙碑称,人监督人是有时限性的,神则无时无刻不在监督人,神对犯罪进行惩罚,对长时期的社会安定、家庭和睦有一定的作用。
庙会上的戏曲演出,用戏曲故事向人们进行人伦道德和历史文化知识的教育。在教育不发达的时代,多数人不能进学校学习文化知识,人们通过庙会看戏,能讲东周列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故事,故事中寓善恶报应,并贯穿着礼义廉耻、忠孝节义的道德思想,使人们循规蹈矩,不敢越过道德界线的雷池。很多爱国志士走上为国捐躯的道路,与戏曲有关。对传播中华传统美德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人们在文化娱乐活动中受到了教育。
敬神文化活动也给商业带来契机。尤其是交通闭塞的偏僻山区,庙会是进行物资交流的重要场所,对促进生产,繁荣经济有重要意义。现时的庙会除少数有庙宇外,多已无庙。庙会多在农闲的春季、秋前、秋后。庙会期间人们除观看文娱演出外,进行物资交流成了主要内容。借庙会之机,也是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候。庙会村各家接闺女请女婿来赶会,改善生活,紧密了人与人的亲情关系。
保定的大型庙会主要是道教庙会,如唐县青虚山、易县后山庙、安国药王庙、保定刘守庙、涿州东岳庙、顺平尧城庙和乡亭九龙圣母庙、涞源东岳庙、阜平北岳庙等,还有混合型庙会,如清苑国公营奶奶庙、定州北奇韩祖庙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