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祖母陵墓

家乡区县: 西安市长安区

    陵园位于西安南郊的财经学院新校区,占地约260亩,南北长550米,东西宽310米。一条隔墙将陵园分为南北两区,北区有大墓及13座陪葬坑;南区,则发现守陵者的房屋建筑和灰坑的遗迹。这座大型陵园的主人是秦始皇的祖母,正在发掘的巨型墓葬则是她两千多年来的“安身之地”。 专家认为,这座墓葬是迄今已发掘的“中国第二大墓葬”,也是最大的具有四条墓道的墓葬,其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变迁、尤其是秦始皇陵墓的建设与规制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陵园描述
    墓圹周边:墓圹位于陵园中心,陪葬坑位于墓圹周边。陵园南部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内有建筑遗址及灰坑。陵园四边设有门阙或门道。所清理的部分残留墙基,墙宽约5米-6米。兆沟围绕围墙一周,宽约11米。所清理部分墙基中出土物含较多板瓦、筒瓦残片及零星泥质灰陶钵、盆、釜残片。北门门阙,近长方形,夯土筑成,现仅残存基础;其中北门东阙台长约9.1米、宽约11米;西阙台长约7.8米、宽度与东阙台相同。北门门道,长11米,最宽处4米,位于东、西两门阙之间,局部见有踩踏面。
    墓圹内部:大墓墓圹东西总长约135米、南北宽约110米,其中墓室长30米、宽27米。东墓道长约65米、宽10米至17米;西墓道长约35米、宽7米至15米;南墓道长约45米、宽约9米至16米;北墓道长约33米、宽约7米至15米。墓道、墓室填土均经过夯筑,坚硬致密,夯窝直径在8厘米左右,夯层堆积较为水平,厚约0.40米至0.50米。椁室东西长12米、南北宽10.50米、深4.3米。室内的随葬器物大多被盗,木构件葬具被火焚毁,仅在壁面和底部余留木件印痕,底局部余留灰炭。依据印痕和灰炭表现出的榫卯结构判断,至少有两重棺椁。出土有刻字石磬、刻字茧形壶、玉璧、玉蚕、玉饰、银饰以及大量棺钉等。
    墓室墙壁大部分已被烧成赤红色,底部留有黑色的炭灰遗迹。从种种迹象看,该陵园遭到了西汉官方的毁灭,中心大墓被打开的盗掘洞口有十七八个,焚烧棺木的温度至少达到了2000多度,把土都烧成了近乎陶器的东西,把灰色陶器烧成了红色的陶器。但是还是能从痕迹中判断,有36根坊木组成了庞大的棺椁,而在椁木上面,还有一层席子防土。
    陵墓主人
    夏太后姓夏名姬,是孝文王即始皇祖父众多的妃子之一。夏太后所生之子庄襄王即始皇之父继位后,尊称孝文王后,也就是他的养母为华阳太后,自己的生母夏姬为夏太后。始皇七年(前240年),夏太后病逝,由于夏太后不是正室,不能与孝文王合葬,所以单独埋葬在杜县之东。而孝文王和华阳太后则合葬在寿陵,夏太后的儿子庄襄王则葬在芷阳。张天恩博士说,据历史记载,夏太后一直活到秦始皇20岁,当时秦始皇已亲政7年,可能对秦始皇产生过重要影响,这也许是其得以厚葬的重要原因之一。
    墓葬文物
    发掘结果表明,大墓、陪葬坑均经早期盗扰并焚毁,但仍出土各类文物300多件。包括金器、银器、青器铜、铁器、玉器、石器、陶器、珍珠、玻璃料器以及麻织品、漆器等类,其中以玉器、金银器数量居多。其中在一处地点,就出土玉器70多件。这些文物工艺精湛、纹饰华美、规格极高。其中秦形制茧形壶,时代特征明显,刻有表明为食官等官职文字,另有石磬刻有“北宫乐府”等重要文字,与大型独立陵园、亚字形大墓、驾六马车和玉路的陪葬坑等形制,共同昭示了墓主人身份的高贵,应为天子王公级别。 除了这些物品的级别高贵外,它们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也不容小视,在一件车马器上就有不认识的文字。另一件青铜 的背部也刻着十几个秦篆,一时也无从认识。
    历史意义
    秦始皇祖母陵墓的发现,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了秦国丧葬文化的变迁。它表现了当时整个社会丧葬风俗的转型。因为这是一座中国古代丧葬史上由集体陵园向典型个人陵园过渡的代表作。正因为它,到秦始皇开始出现的大规模个人独葬才变得顺理成章。尤其重要的是,这座规模巨大的陵墓,主体工程应该是在秦始皇时期完成的,这对于后来或者就是同时期修建的秦始皇陵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对以后秦始皇陵墓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这一独立陵园的形制,既继承了秦故都雍城陵区的部分特征,又具备了秦始皇陵园以及西汉陵园的某些因素,不仅对秦国王公丧葬制度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爱吃面包的阿狸(2014-11-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