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文化资源

家乡区县: 崖州区

三亚市群众艺术馆前三亚市群众艺术馆
三亚市群众艺术馆
身为崖县文化馆(站),成立于1951年,配备工作人员5名,中心工作主要是进行时事政治宣传、科学普及和文化活动,并兼管文物、民间文艺、戏曲和农村文化体育。1954年,随同县政府机关迁进三亚。1955年文化站更名为文化馆,有工作人员9人。1958年改名为文化图书馆。1964年分设图书馆,复名为文化馆。1969~1972年初,取消文化馆,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3年,恢复文化馆,同年创办《海角文艺》文学期刊。1984年撤县设市,更名为三亚市文化馆,1988年更名为市群众艺术馆。1990年市群众艺术馆有工作人员17人,馆内设立一室四部,即:办公室、文化戏剧部、美术摄影部、音乐舞蹈部、群众文化部。1993年文体局建一幢八层高文化大楼,分给艺术馆670平方米。2002年事业单位进行机构改草,艺术馆由16个编制缩减为8个,艺术馆内设办公室、音乐舞蹈部、文学戏剧部、美术摄影部、少儿部。2007年至今王昌华任馆长。

馆舍建设已纳入三亚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拟于“十二五”期间动工建设功能齐全的国家一级文化馆。

三亚图书馆前身三亚图书馆
三亚图书馆
为崖县图书馆,建于1964年。1964年至1979年为三亚图书馆的雏形发展时期,建制至今已历任五届馆长。1964年8月,崖县图书馆独立建制,工作人员2人。1970年,崖县图书馆与崖县文化馆合并,名称为崖县文化图书馆,工作人员3人。1975年9月,崖县图书馆与崖县文化馆分开。1980年6月,崖县图书馆工作人员6人。1983年2月,崖县图书馆工作人员7人。1984年,崖县图书馆工作人员8人。1988年海南建省,三亚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崖县图书馆也升格为地市级图书馆,改名为三亚图书馆,工作人员增至13人。2000年2月18日,三亚图书馆新址动工兴建,2002年5月8日落成开馆。三亚图书馆目前为海南省南部建筑规模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占地面积24亩,总建筑面积10080平方米,总藏书量近25万册,每年订阅国内报刊杂志815种,报纸87种,港澳台杂志28种,电子期刊5800种。为服务性、学术性的文化机构,成为三亚市的总书库。

三亚市博物馆 1989年6月30日,经三亚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设立三亚市博物馆,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编制7人,隶属市文化体育局领导。工作职能主要是负责文化征集,陈列、研究、收藏和三亚市文物保护工作。1993年文体局新办公大楼建成,博物馆搬迁新办公大楼三楼,面积约80平方米,文物收藏品库房约60多平方米。原存放在崖城学宫的文物搬回三亚,收藏的大物件数约500件,珍贵文物32件,共中一级文物二组(7件);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21件。2002年9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市编委给博物馆5名编制。2007年11月,局党组任命孙建平为博物馆馆长。2005年5月,三亚市博物馆搬迁到市图书馆,办公室、文物安全监控室、文物库房设在图书馆5楼,办公室面积80平方米;监控室面积60平方米;文物藏品库房50平方米,共190平方米。陈列展览内容:《落笔洞遗址出土文化文物遗物专题展》、《崖州历文文物陈列室》,展览面积260平方米,截止2011年博物馆有馆藏文物约900件。

文学艺术

解放前,地方乡绅名士,时有聚会赋诗作对。民间留下诗作较多的有:保港地区的郑绍材、陈德超、蔡政平,梅东地区的孙毓元、孙毓斌、孙毓铨以及崖城地区早期参加革命的林庆墀等。民国21年(1932)崖县中学创办《崖中校刊》,发表学生文章。

1955年,少数文学爱好者开始从事业余写作。1957年业余作者蔡明康在海南日报发表短篇小说《吵嘴》、《风雨之夜》。从1979年起,市文化部门每年定期举办文学创作培训班,聘请作家及专家讲课,组织学员采风,奖励创作,创办《海角》文艺。创作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有诗歌、散文、小说、诗词、报告文学、文学评论、歌词、电视文学等,并开始在省内外报刊发表作品。

1986年11月28日成立三亚市文联。1989年三亚市文学协会成立,时有会员96人。1990年,三亚市有专业作者4人,业余作者100多人,发表作品较多,较有名气的作者有蔡明康、周德光、王槐光、孙凯、陈人波、孟允云、杜光华、罗灯光、周运卓(周游人)、李池、亚根(李荣国)、陆小华、王隆伟、游师良、黄家华、翟见前等。 截止2012年,三亚文联有文学艺术团体25个,会员2500人,在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摄影、戏剧等10多个艺术门类上百花齐放,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丰富了三亚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名称由来

“三亚”因三亚河(古名临川水)三亚名称由来
三亚名称由来
有三亚东西二河至此会合,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亚”。三亚历史悠久,在明代《正德琼台志》已有“三亚村”、“三亚里”的记载。三亚人文物部门在1992年对三亚落笔洞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人类活动遗迹,这是中国旧石器文化分布最南部的一处遗址。一万年前,一支古人类的重要系脉就在三亚发迹,中国科学院命名为“三亚人”。

三亚市境内有中小河流12条,集雨面积最大的宁远河、藤桥河;其次为三亚河、大茅水、龙江水等。三亚河,由六罗水、水蛟溪、半岭水三条河组成,以六罗水为主流,发源于三亚市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交界的中间岭右侧高山南麓,自北向南流,经三亚市区注入三亚港入海,流程28·8公里,流域面积337·02平方公里。它之所以被称之为三亚河是因为它在靠近入海口处时分成东河、西河。此处是个天然良港,后来一些渔民从此上岸,成为城市的起源地。定居这里的人形象地把该河称之为三丫。三亚方言“丫”与“亚”同音,后来逐渐被人称之为三亚河。

宗教信仰

三亚市有宗教教派三个,即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宗教团体有三亚市伊斯兰教协会。三亚市有宗教信徒11466人。其中:佛教信徒550人,僧人66人,居士86人;基督教信徒3200人,牧师1人;伊斯兰教信徒7716人,其中阿訇33人。经政府批准登记设立的宗教活动场所九处:一是佛教的南山寺;二是伊斯兰教清真寺6处:南寺、南开寺、古寺、北大寺、西寺、东寺;三是基督教教堂2个:红沙教堂和南边海渔村教堂。

佛教文化

三亚南三亚观音圣像
三亚观音圣像
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内,建南山寺。建南山寺最初缘由,是为纪念鉴真和尚在三亚的弘扬佛法活动。早在鉴真之前,三亚已经有了佛寺,1992年发现的藏经石,是佛教密宗的信物。此枚藏经石,是佐证佛教传入三亚的唯一物证。如今的南山寺建有世界上最大的石像南海海上观音像,比美国自由女神还要高15米,观音圣像为正观音的一体化三尊造型,宝相庄严,金刚台并与面积达60000平方米的观音广场及广场两侧主题公园,共同组成占地面积近30万平方米的“观音净苑”景区。圣辉法师表示,在全球来讲,南山海上观音圣像是首屈一指的,是中国佛教界的骄傲。

伊斯兰教

羊栏回族地区信奉伊斯兰教已有700年以上的历史。羊栏地区的回族属于逊尼派中的伊噶瓦尼派,是回辉、回新两村所有居民都尊奉的宗教。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和穆罕默德的《圣训》,以及伊斯兰的教规、戒律,在羊栏回族居民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权威。

基督教

基督教始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传入崖县,有109年的历史。光绪十年(1884年),美国传教士冶基善在崖县乐罗村(今乐东县九所镇)建立起乐罗基督教基金会,光绪十年(1884年)在乐罗建立基督教堂。民国36年(1947年),归国华侨陈忠一教士来崖县传教,在三亚榆林港租民房一栋作教堂,挂牌“基督教堂”(红沙人称为福音堂),入教的有贫民、商人。

文化遗产

三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黎族打柴舞》和《崖城民歌》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记录,《黎族原始制陶》等7项目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钻木取火》等11项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记录。截止2012年3月,三亚拥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7人、市级传承人24人。

 

梁康福(2014-11-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