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南澳宋井

家乡区县: 汕头市潮阳区

南澳宋井,位于南澳岛云澳镇近海处。宋井四四方方、普普通通。井之后,有阶梯可通一小亭,亭匾上书“潮书宋韵”四个行体字。井之前,则是怪石、沙滩、小屿和大海。

宋井的奇特之处在于,虽然极近大海,但井水却是淡的。而吸引我们的,不只是宋井的水清甜可口,还有宋井的有关传说。

在景区中,有文字如此记载:“虽现代考古追溯,数千年前已有人类活动。然详见诸史书,以南宋帝室转战至此,驻跸逾月,挖井汲水为首记。”

宋井一侧另有更详细碑文提示:宋井,建于南宋景炎元年(1270)。时元兵追迫,皇室及军队自福州舟至南澳,驻扎于此。相传曾挖井三口以供饮用,后为海淹沙没。清光绪十五年此井复出,历年来时隐时现。其水甘淡,久存不败,为南澳之一奇迹。

看完碑文,俯视这口四四方方的井,只见里面是用卵石彻就,井水分外清洌。

但饮着饮着,突然间,我的心情变得复杂起来。海岛之中,有时淡水就如沙漠中一样宝贵。挖井汲水,时间紧迫,南宋帝室幸赖天佑,挖出淡水。可是,上天还是保佑不了南宋的覆亡。没有多久,陆秀夫等背幼主跳海,宣告了南宋朝廷的终结。这普普通通的一口井,长立于此,寄托了多少从前汉民族对于正统朝廷帝室的无限忠诚!

不只是宋井,南澳岛流传下多少故事,都是和逃亡皇帝有关的。就在宋井一侧,我们发现有白米堆。据说,1276年冬,南宋军队和皇室驻跸前村时,严重缺粮,为解决粮食问题,少帝命陆秀夫在海边筑起案台,烧香作诀,令沙丘变成白米。皇帝圣言使米一样的沙子开始展现时,恰遇一拾海菜孕妇从侧畔经过,沙丘很快恢复原状。古往今来,因为这堆沙丘总是特别的白,人们一直称之为白米堆。

距白米堆约百米,还有白颈蛙池景观。同样是在1276年冬,少帝和帝弟住太子楼时,周围蛤蟆的鸣叫声使他们难以入眠。于是少帝命陆秀夫捉到蛤蟆王,在它的脖子上缠了一圈白纸(叫担纸枷),喝令“不得再叫”。第二天,太子楼周围蛤蟆的脖子都出现了一白圈,叫声既微弱又沙哑。至今,在太子楼周围边依然可以见到这种白颈蛤蟆。

后来,为追思这个民间传说,特新建白颈蛙池,供游人观赏。现在的蛙池,还有少帝等人的塑像。

宋井周围,另有云盖寺铳城遗迹。这是南澳南部最重要的海防军事设施,明天启三年(1623),由副总兵黎国炳、绅士胡廷晏建,原围二十八丈,设大炮四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改建为泰字楼炮台,设大炮十二门。现在的铳城,大部荒废,仅存南侧残垣。

在铳城遗迹,历史上戚继光、郑成功均在岛上屯兵。上世纪五十年代炮轰金门时期,南澳岛是重要军事前沿。至今为防备台湾分裂势力,海岛仍驻有人民解放军。

区区一海岛,竟有如此多的事迹,关乎国家成败兴衰,令人不胜慨叹。

Joker(2014-11-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