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海滨之城
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中国北方海岸线的中部,东滨黄海,西接广阔腹地,近代因地理位置优越而受到重视。其后1891年清政府驻兵建置,1897年德国租借建设港口和铁路,青岛遂因“一港一路”而兴,继而成为德日在华商业的中枢。近代青岛,在德租时期完成了从偏远渔村到商贸城市的演变;日占时期又兴起了以纺织业为首的制造业,青岛遂又转型为工商业城市,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伴随青岛城市发展而兴起的交通、建筑、市政、电子通信、近代教育和科研等方面的建设均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因德国将青岛按照西方城市模式构建,日本统治时期和回归民国后依旧沿此方向发展,使得青岛带有浓重的西洋色彩,且城市外来人口(包括外国人)比例大,外向度高,因而与其他同类城市相比,青岛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并不深,相反对西方文明和现代化有着较高的认同感[参 1]。
远古[编辑]
今青岛地区在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为气候温和的森林,有大量远古生物生息繁衍,今有大量生物化石出土。在距今约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有大量东夷父系氏族先民在此从事农耕生产活动,进而发展出狩猎、畜牧及海洋捕捞,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注 1]和岳石文化[注 2]。
先秦时期[编辑]
今青岛地区在夏朝时,居民多为东夷族莱人(莱夷),属古青州。商朝为莱国领地,莱在今平度置棠邑。周灭商后封莒国,都于计(位于今胶州市),后迁都于莒,计为邑。西周时期分属莱、夷、莒、介等封国。春秋初期,系介、夷、莱等诸侯国属地:今即墨、胶州境内有介、夷诸国;今平度、莱西等地为莱国领地。春秋中期,前567年齐国灭莱国,今青岛地区多归齐国,北为即墨邑[注 3],南为琅玡邑属地。齐国为防备楚国和鲁国的侵犯,开始在其南部边境修筑千里长城,历时数百年,遗址今日尚存。战国时期,即墨成为齐国五都之一,是齐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农业和商贸发达。琅琊为重要城邑,是主要海港,前476年齐吴两国在此海域发生中国史上的首次海战,齐国得胜;越国灭吴国后,一度迁都至此,使之成为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楚国灭越国后,改属楚国。前284年,赵、韩、魏、燕、秦五国伐齐,攻破都城临淄;前279年,齐将田单于即墨以火牛阵打败燕军光复齐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