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源远流长
宋朝时期[编辑]
宋朝时,今青岛地区的经济又繁荣起来,对外贸易发展较快。1087年,复置胶西县兼临海郡,县治板桥镇。因宋辽对峙,登州莱州港封闭,板桥镇成为北方唯一海上对外联系的口岸,也是宋朝五大口岸之一,密州市舶司和临海军设置于此。板桥镇在对与高丽和日本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发挥了重大作用。其后宋金交恶,板桥镇的贸易受到威胁,经济趋弱。1142年,宋金协定设置海上贸易唯一的胶西榷场以互市互易,其下设置板桥镇、张仓镇等分榷场。1159年,金大兵犯宋,榷场停设,1164年恢复,1198年最终废弃。其间,金以胶西港为军港,训练水师,意欲从海路攻陷临安,但遭失败。宋朝时,即墨等县则均隶属莱州东莱郡;金朝则属莱州定海郡。
元明时期[编辑]
公元1227年,胶州复立,治胶西县,辖胶西、高密、即墨三县。1265年,即墨县被撤,并入掖县、胶水县;1349年即墨县恢复。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开凿胶莱运河,历时二年修通了这条世界最早的地峡运河。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设置在今青岛地区设置胶州、平度州。1372年,为防御倭寇,在今胶南沿海设立灵山卫,辖胶州所、夏河寨所、灵山卫本所。1374年,卫所官兵击退倭寇并追至琉球,有力打击了外来侵扰。1389年,撤销胶水县,改置平度州。1402年,在今即墨东部沿海设立鳌山卫,辖浮山所、雄崖所。1537年,朝廷疏浚胶莱运河,并开凿马濠运河,缩短了航程700余里,促进了航运和商贸发展。
清朝时期[编辑]
清朝康熙年间发生了即墨黄培文字狱案,著名学者顾炎武受到牵连,最终黄培被杀,顾炎武无罪释放。1734至1735年,灵山卫和鳌山卫被裁撤,但今青岛诸多口岸因海防需要,仍为清军驻泊之地。1859年在青岛口设厘税局分局。1865年,清廷在今青岛地区设立9个东海关分关、分卡或代办处,监管进出港船舶和贸易税收等事物,青岛口街市逐步繁荣起来。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愈侵占胶州湾,清廷急令口岸戒严调兵200人驻防青岛口,事后随即撤走。1891年,清政府决定在胶澳设防,在这里修建了供海军码头使用的木桥,即今日栈桥前海栈桥的前身。当年6月14日,清政府内阁颁发上谕,批准胶州设防,后被确定为青岛城市建置的开始。1892年,调登州总兵章高元率部移驻胶澳,建总兵衙门于青岛村。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章高元率部参战,胶澳防务停滞。1895年末,章高元回防胶澳,继续修建防务工程,并修通了通往胶州的大路,青岛口发展成为港口重镇和海防要地。1896年,俄国太平洋舰队借口越冬,驻泊胶州湾,试图建立海军基地,终未果。同年12月,德国正式向清廷要求租借胶州湾被拒。
青岛海滨全景(摄于约1900年)
德租时期[编辑]
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在青岛登陆。1898年3月6日,德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中德《胶澳租界条约》租借胶澳[注 4]及其周边地区99年,定名为胶州德租借(Kiautschou, Deutsches Pachtgebiet,即胶州湾租借地),开放为自由港,此举成为西方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开创了先例。1899年10月12日,德皇令将在租界内新建的市区设租借地首府,命名为“青岛(Tsingtau)”。是年10月,中国划界委员于希杰、彭虞孙与德方勘界委员罗绅达订立潮平合同和边界合同,青岛作为一个城市正式诞生。德国人拆除原来的中国村落,斥巨资按照其城市规划新建了一个完全德式风格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奠定了当今青岛的城市格局和建筑风貌的基调[参 2]。1904年,租借外围的胶州升为直隶州,直属山东布政司,辖高密、即墨二县;1913年,撤销胶州、设置胶县,撤销平度州、设置平度县,与即墨等县均属胶东道。辛亥革命后,前清王室贵族、旧臣高官迁居青岛,在租借地策划并实施了癸丑复辟和丁巳复辟,但均遭失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