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人把正月十四作为元宵。传说很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方国珍母亲每逢朔、望都吃素斋,方国珍为了让他母亲也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口福,就把元宵改为十四而把中秋改为十六。又有秦鸣雷为孝敬有养育之恩的伯母,特将元宵提前一天为十四、中秋推后一天为十六的说法,因其伯母信佛,初一、十五戒荤食素,秦状元不忍让她空度佳节,故而为之。元宵节,家家户户吃糟羹。所谓糟羹,即以芥菜叶、冬笋、猪肉、豆腐干、油泡、黄豆(或川豆板)、豆面、香菇、木耳、小本彩(或蛏干)等为末,和山粉(即蕃莳粉)或米粉,调煮成糊,趁热即食。其来历自有动人的传说:正月十四,民间照例要闹元宵,一批外国海盗趁机在台州湾登陆。当时台州刺史尉迟缭得知,一面派兵赴海边剿匪,一面加紧筑城。是夜,风雪大作,百姓商议,用带糟的新酒当水,调进好菜和米粉,搅成“糟羹”,既好吃,又御寒。士兵们喝了,周身发热,干活更有劲,筑城的进度便大大加快。于是,这个习俗传了下来,只是后来不再用带糟的新酒而改用水了。十五日,民间搅甜羹吃,用糯米粉丸、川豆板、红枣、红糖(或白糖)、金桔饼末等加藕粉或山粉,调水煮成,取其圆满甜蜜之意。吃过糟羹,人们便上街观灯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