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公园雏形始于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由举人周奎父子营造。1937年开始作为公园建设,1939年经贵州省政府批准开始正式建设风景区并于1940年基本落成,时称“中正公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改名“花溪公园”。
花溪公园位于贵州贵阳市南郊17公里花溪区内,占地800余亩,东至花溪大桥,南沿磊花路,西临花溪平桥,北抵花溪小寨。主要景点有音乐广场、芙蓉洲、百步桥、坝上桥、麟山、龟山、松柏园、碧桃园、牡丹园、 竹莲池、棋亭、憩园、西舍、戴安澜将军衣冠墓、平桥、黄金大道等。
花溪公园融真山真水、田园景色、民族风情为一体,是贵州省著名风景区,被誉为贵州高原明珠。
花溪原名“花仡佬”。明末清初,这里混居着汉、苗、布依、仡佬等民族,其中以仡佬族最多,仡佬妇女爱穿花哨美丽的服饰,被人称为"“仡佬”,地因人而得名,花溪也就被称为“花仡佬”。南明河自广顺流入贵阳,其龙山峡至济番桥一段,称花溪河。沿溪两岸,山水交融各具特色。
四山——鳞、凤、龟、蛇山
花溪公园的风景以鳞、凤、龟、蛇四山为中心展开。
麟山是花溪公园主峰,外型酷似凶猛的麒麟,有"云卷青麟"之名。麟山最高,山顶独石嶙峋,若麟角,麟山以此得名。在麟山顶向下鸟瞰,整个花溪公园美景尽收眼底,使人有了"一览众山小"的凭空驭气之感。[10] 山下花圃农田,朱桥碧水,楼台亭榭,宾馆别墅,绿树纷墙,历历如绘。由麟山石条小路盘曲而上,半山有一名叫"飞云岫"的天然石洞,洞外的"飞云阁"在危崖之际可供游人休息观景。山巅悬岩如麟角峥嵘,顶端"倚天亭"依山指天,玉树临风。
龟山如同一年迈老匍匐于公园之中,"山势西来,河水东去"山中一阁,供游人闹中取静,品茗对弈。山左"玉棋亭",山右有坝上桥。蛇山与龟山遥相呼应,山势盘曲为三个小岫,岫顶左、中、右分别为"柏亭"、"蛇山亭"和"观瀑亭",并在坝上桥与龟山相连。凤山处于田圃阡陌的平地之中,在山顶可见村寨小径如银蛇舞龙盘伏在花丛中田野上,蛇山舞麟前,凤山立龟后,各得其所。
一水——花溪河
花溪公园是花溪水流到最平缓处的一段,位于花溪镇中心,身居闹市而取静。尤其是这段溪水因为平缓,水面铺开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把两岸垂柳、竹林和花树都倒映在水中。春天,百花盛开,待到落英缤纷时,花瓣飘零,浮在水面,水中就带着阵阵清香。从放鸽桥到放鹤洲,清流被河床上杂陈的石礁牵引,时分时合,悠然回环。一道天然岩嶂从东南向西北隆起,将河水折成两叠。瀑流之上,有石磴百余蜿蜒如龙脊,供人来往。放鹤洲上,是一泓平静的深潭,接着就到了坝上桥。坝上桥连接龟、蛇二山。桥的一面瀑流奔腾,飞珠溅玉;另一面积水渊深,沉沉如静。动与静、有声与无声,融为一体。
自然公园
公园园内山水环绕,花草繁盛,绿地率达93%,是游客休闲消暑,度假旅游的佳所。花溪公园的景致,以龟、麟、凤、蛇四山为骨架,沿花溪河自西向东顺势展开。花溪河上坝上桥、百步桥瀑流轰鸣、飞珠溅玉;芙蓉洲、放鹤洲溪流宁静、青渚点点;群山之中麟山、龟山、蛇山、凤山怪石嶙峋、古藤漫径,亭台楼阁若隐若现;此外松梅园、红枫园、玉兰园、碧桃园、樱花园、桂花园、牡丹园四时繁花、姹紫嫣红。春天百花争艳,夏日荷风送爽,金秋桂子飘香,隆冬梅花清馨。陈毅元帅游花溪后,曾留下“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的诗句。
园内有三奇:山半有洞,深入而下行,横穿花溪河床,可谛听流水之声,此乃一奇;有蛇山、龟山对峙,中隔一水,水上搭桥,过桥则为深藏不露的碧云窝,置身其间,恍若与尘世隔绝,此乃二奇;花溪河上的百步桥,有石磴百具弯弯曲曲置于河坝上,一步一磴,微露水面,游人经此必鱼贯而行,望水中倒影,飘飘欲仙,此乃“三奇”。
生态公园
花溪公园目前有5000多棵浆果类和籽实类、3000多棵蜜源树木,25种飞鸟“定居”。 丰富的水体、温润的气候,使风景区植物种群繁多,鸟禽也乐于栖息,特别是花溪河上的小洲、浅滩,野鸭水鸟追逐嬉戏,自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另外,花溪河水资源充足,年平均天然径流量9.84亿m3。水质优良,清澈见底,达到Ⅱ类地面水水质标准,是贵阳市民生活用水的重要供水点。
花溪水奇妙变幻,生趣盎然。从花溪大桥至放鹤洲前,水势平稳,天光云影、树态花姿,一丝不紊。花圃中,生长着近千种名花异卉。形形色色,仪态万方。花溪两岸的蝴蝶多达二百余种,有一种叫云南丽蛱蝶,飞翔时蓝光闪现;一种天蓝纹紫蝶,翅翼金光耀眼。
人文公园
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历花溪山水,对花溪美不胜收的风景赞不绝口以来,花溪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清乾隆年间,花溪白杨寨乡贤周奎及其子孙提倡风雅,经营山水,改狮子山为麟山, 并建亭筑坝,形成了“周家花园”,即今日花溪公园之初貌。民国时期,经贵阳县县长刘剑魂逐步经营,始成风景区,并由何应钦提名“中正公园”,于是渐成黔中胜地,前来游览之人络绎不绝,也因此印刻了诸多的人文历史印记。
花溪公园原名“中正公园”,始建于1937年,1940年3月,公园建设基本完工,吴鼎昌亲自主持落成典礼。次年,何应钦为公园大门坊额题写了“中正公园”四个字。1949年正式命名为花溪公园。但实际上它的发展历史要追溯到明代中期。在经历了明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四个发展时期之后花溪公园才逐步发展成为集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同时亦是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接待服务景区。景区曾接待过周恩来、朱德、陈毅、董必武、朱镕基、蒋介石、何应钦、冯玉祥等多位国共重要领导,徐霞客、巴金、徐悲鸿等诸多旅行家、文人墨客也在此踏迹留踪
公园具有历史背景的摩崖颇多,其中麟山“生聚教训”摩崖为何应钦取“汇聚千万国民鲜血、生命换来的警醒教训”之意而提,意在激励人们发扬卧薪尝胆精神,不忘国仇家恨;龟山防空亭“无防空即无国防”摩崖,意在突出抗战中防空的重要。
憩园,文学巨匠巴金与萧珊在此举行婚礼并完成名作《憩园》,因此得名,现设置有巴金陈列室;
戴安澜将军衣冠冢,民国三十一年,戴安澜率部二百师于缅甸战场抗击日军,负伤殉难,国民哀悼痛挽,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签署颁授勋章的命令,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斗争中,中国军人第一个获得美国勋章。民国三十七年,戴将军灵柩从花溪迁回故乡安徽芜湖,贵筑县长依花溪人民之愿,以将军生前穿戴过的一双皮靴和一顶军帽,在厚葬灵柩处,兴建了衣冠墓,并立碑志记,以示追缅。
尚武俱乐部,今西舍,建址在花溪公园坝上桥头。蒋介石、蒋经国、蒋纬国父子,冯玉祥等都曾在此下榻。
董必武的《题花溪》;陈毅的《花溪杂咏》;巴金的《憩园》等,也都描述了花溪道不尽、说不完的美。
花溪风景区浓郁的民俗文化也是一大亮点。周围布依村寨依山傍水,苗族村寨踞山临谷。他们语言各异、服饰纷呈;有跳花、跳洞、跳场,过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节庆活动;他们吹芦苼、奏唢呐、唱山歌、观斗牛。整个花溪笼罩在民族文化的氛围之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