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化概述
肇庆是“岭南古郡”,古称端州,是赵佶的发迹地。“肇”乃发端也,“庆”乃可喜可贺,合二为一,即“喜事是从这里开始”之意。“肇庆”沿用至今近900余年,涉及宋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宋代文化遗址,在当地就有20多处,彪炳青史的端州知府包拯的佳话,更是饮誉海内外。悠久的历史给肇庆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存,全市有360 多处重要文物景点,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个。厚重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为肇庆从历史文化名城向文化名市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可供开发利用的极为有利的条件。致力打造岭南“宋文化之都”,成为该市官员和民众的共识。
历史记载,宋邵圣三年(公元1096年),14岁的赵佶被封为端王,以端州为封地。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哲宗病死,赵佶登上皇帝宝座。在庆幸之余,其认为是靠端州这块风水宝地发迹,对端州恩宠有加,将端州升格为肇庆军(“军”为宋代军事重镇的名称),设置兴庆军节度使,总揽军政大权。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又下令将兴庆军升格为兴庆府,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将兴庆府改名为肇庆府,并亲笔题写了“肇庆府”三字,作为肇庆府署门前的匾额。
包拯,宋代名臣,民间称“包公”,以刚正廉明、嫉恶如仇、爱民如子、断案如神而名垂千古,被誉为“包青天”。史称,安徽合肥是包拯“出生地”,广东肇庆是包拯“成名地”,河南开封是其“扬名地”。宋仁宗年间的公元1040至公元1042年,包拯主政端州三年,以民为本、为民办事。包拯因任职端州政绩突出升迁国都开封,官拜“龙图大学士”。 挖掘肇庆的包公文化,把散落在肇庆多个地方的宋文化景点有机整合,形成应有的聚集效应,能使人们对岭南的宋文化产生比较完整的认识,加深对中国博大而深厚历史的了解。
据了解,宋城墙是肇庆现存宋代古迹中规模最大、最直观的建筑,也是目前中国国内保存较完好的宋城墙遗址之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从2000年开始,当地政府复建包公府衙原址端州府、宋街等,成为具有宋文化特色的建筑群,及宋代民俗、名人等文化展示基地。
此外,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僧人智远纪念六祖惠能,在当地插梅兴建梅庵,至今完好的大雄宝殿是典型宋代木结构建筑,成为清华大学历史建筑系研究宋代建筑的“活标本”。当地的宋代建筑文化,不仅是肇庆的文化品牌,也是岭南的历史文化品牌。
肇庆古城墙与披云楼
肇庆古城墙长2800米,始为土城墙,宋政和三年(1113年)将土城扩大,并筑为砖墙。披云楼座落于古城墙之西段,始建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楼高三层,当时作为了望台而建造的。因楼矗立在城墙最高处,云雾常绕,所以得名。登斯楼,望城内外,景致尽收眼底。现根据端州文史资料记载,楼内设有两组蜡像:包公出巡,南明永历帝在肇庆。顶楼展览有该楼楼史的图片和书画。“披云鹤泪”系端州古八景之一。
丽谯楼
丽谯楼原名御书楼,又称永明宫、红楼,座落在肇庆市城中路。宋徽宗赵佶曾为端王,端州是他的封地,继皇位后,升端州为府,御书“肇庆府”。府衙前曾筑高台建楼,名御书楼。丽谯楼是古代肇庆府衙的所在地,为古代肇庆的政治中心,建于宋重和元年(118年)是为供奉宋徽宗赵佶亲笔御书“肇庆府”而建,故称“卸书楼”,明代改为“丽谯楼”,明末,朱由榔在肇庆建都抗清,在此楼登基,改作“永明宫”。
包公祠
肇庆包公祠位于肇庆城西厂排街(原包拯所设端州驿站处),是为纪念宋代名臣包拯而建的,现包公祠是一座仿宋建筑群,除牌坊、山门外,还有大殿,东、西配殿,钟楼,鼓楼、亭、廊、井等,占地面积11500平方米,布局严谨、古朴大方、庄严肃穆、巍峨壮观。 与其他包公祠相比,其规模位于前列,也体现了岭南古建筑的特色和风格。
梅庵
梅庵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城西的梅庵岗上,北枕山岗,南眺西江流水。庵内梅花园,每岁新春梅花压枝怒放,六祖井泉水甘洌,两株千年菩提树常绿如盖,环境幽雅宜人。梅庵供奉禅宗六祖慧能,为岭南名刹。相传六祖76岁那年返回故乡新兴,路经端州,在城西山岗上插梅为记,以示不忘。宋至道二年(996年),六祖的弟子智远和尚为纪念先师在岗上建庵,庵以梅为名,故取名梅庵。
白沙龙母庙
白沙龙母庙位于肇庆市西郊龟顶山之东,白沙龙母庙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此庙历代有修葺,其建筑布局座北向南,以中轴线贯穿整个建筑群。庙址面临西江北岸的白沙滩,故名白沙龙母庙, 1984年11月,肇庆市政府公布,白沙龙母庙为肇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包公井
肇庆的水井到了清末民初已数不胜数,基本上所有街巷都有饮用水井。由于包公井年代久远,7口井在何处,却鲜为人知。据元末明初郡人董源《义井记》云:“相传郡城包公所凿之井有七:一在府治内。在府治西岳庙旁则第二井也。在县学前街南,俗称义井,则第三井也。其四是分司巷口。其五在广济仓右。其六在北门之左。其七在主帅堂前。”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云:“包孝肃为端州守,尝穿七井。城以内五,城以外二,以象七星。其在西门外者,曰龙顶岗井,居民环抱,清源滑甘,为七井之最。”
现保存至今,影响最大的水井有三。其一:府治内,即今丽谯楼背后第一民医院内(丽谯楼元末明初均为肇庆府衙所在地)。该井相传为包公锁妖井,有“包捉陆放马成湖”的传说,可惜解放初已填平了。其二:龙顶岗井(今称大井头),附近原有西岳庙一座。现该井水源充足,可以饮用。井呈圆筒形,以弧形花岗石砌井壁,井栏为石灰石,栏口内壁有近20条深深的绳痕。看来井壁是清代时重新砌筑的,而石灰石井栏则为原物。其三:在今米仓巷,即原包拯储粮备荒的丰济仓所在地(元代改名广济仓)。该井井栏早毁,井水无人饮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