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初期,索庙,在济阳县北部,是数的着的大村子。东西有三里半地长,分为东索庙、中索庙、西索庙,简称东索、中索、西索。全村有二千多口人,每逢一六大集,方圆几十里的人都前来赶集。村内有拥有上百亩地,几十头牲口的土财主王家,也有与当地黑恶势力有勾结,专门欺压乡邻的地痞,人称“夏、李、张”三大家族,广大的老百姓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有苦无处诉,有怨无处伸,饥寒交迫,吃了上顿没下顿。
当时的西索村,有两个在外地读书的进步青年,李德福,夏善远。李德福读高小,夏善远岁数较大,在济南中学读初中。他们接受教育早,懂得的道理多,见识广,回家时村里的同龄人都愿意去找他们玩,听他们讲在外见到的听到的新鲜事。后来,他俩直接向本村的青年人宣传革命道理,要大家团结起来,抱成团同坏人和黑恶势力斗争。鼓励青年人要有上进心, 要有作为,敢做敢当。
苗庆丰,是西索青年人的代表人物,他上进心强,敢说敢干,身强力壮,好打抱不平,对穷苦人有一颗真诚的同情心,对欺压良善的恶人恨之入骨。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大地被日本侵略者的铁碲践踏,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惨遭日本鬼子的烧、杀、淫、掠。索庙这块静土上,同样住上了日本兵。苗庆丰亲眼看着乡亲们的财物被抢掠,家具、房门被搬到大街上焚烧,牛、羊、鸡、鸭被宰杀后进了日本兵的肚子,村内天天烟雾弥漫,火光冲天,男人不敢下地干活,女人不敢出门,村中不少妇女被鬼子遭蹋,和他同姓的一名年轻女子被鬼子奸污后投井自尽。苗庆丰对鬼子的暴行看在眼里,恨在心上,天天计划着寻找机会,收拾这帮吃人的豺狼。
当时,在西索有一个班的鬼子兵,住在姓夏的一户人家的一个空院子里,三间北屋,有大门,有院墙、厕所。平时,鬼子不让村上的人靠近这处院子,人们对这里也是望而生畏。苗庆丰心里想着事,有时故意走近院子,还经常在远处观察这所院子及周边的情况。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大致了解了鬼子的情况:大约有十二三个鬼子兵,平时不设岗哨,晚上睡觉不关大门,一天一次找老百姓挑水。
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苗庆丰将身上收拾妥当,偷偷摸近了鬼子驻地。没有岗哨大门四敞大开、屋内透出灯光。和平时观察的一样,说明他平时的行动没有引起鬼子的注意。他走到大门外,脱了鞋,光着脚丫悄悄进到院内,躲在墙根仔细听屋内的声音。屋内发出如雷的呼噜声,还有吱吱咯咯的咬牙声,没有说话的声音。摸到门口,借着灯光仔细观看,鬼子的枪架在屋中央,一只马灯挂在墙上,马灯旁挂着一只匣子枪,冲门靠墙一张八仙桌,几条凳子东倒西歪,桌上杯盘狼籍,鬼子睡在屋的东西两头,头朝里,脚朝外。当确信鬼子都在熟睡时,便悄悄地取下挂在墙上的匣子枪挎在身上,再把架着的十二支三八大盖枪分几次拿到大门外,然后再听听屋内,鬼子一点动静都没有,苗庆丰赶紧穿上鞋,把十二支枪背上,一口气跑进了村北的庄稼地。
苗庆丰背着枪在庄稼地跑着跑着,不知被什么东西拌了一脚,人摔倒在地上,枪一下全砸在了身上,他还以为被鬼子追上了呢,心里扑通扑通直跳。仔细听听,周围一片寂静,原来是一场虚惊。他爬起来,擦擦满头的大汗,这才坐下来休息。片刻之后,开始来了兴趣,仔细看起枪来。一支支三八大盖枪都是崭新的,看了这支看那支,全摸了个遍,最后玩起了匣子枪,做打枪的动作时,他突然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情没做,忘了拿子弹。
在当时,济阳县范围及周边各县,还没有抗日武装活动。苗庆丰看着十分喜爱的十三支枪,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该交给谁用。(后来当他对我们讲起这件事情的时候说:“那时候要是有八路军在我们这一带的话,我早去投八路了。”)他知道李德福和夏善远都在外地,帮不上忙。这些枪让他犯了难,思来想去,觉得把枪扔到井里保险,没有人知道,有用的时候再来捞。等来到井边要扔的时候,突然想起白天听人说的,俎家村有人杀了鬼子兵,许多人受连累,邻村尚坊也有一个姓郭的村民被鬼子绑在树上用刺刀捅死了。 (待 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