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黄圃镇

家乡区县: 广东省中山市

黄圃镇地处中山市最北部,西北与佛山市顺德区为邻,东北与广州市番禺区隔河相望。
地处“珠三角”西岸都市圈发展核心板块,与广州、深圳、佛山、江门、东莞、珠海、香港、澳门八大城市同在一小时生活圈内。201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

黄圃的起源

相传,很久以前黄圃居住着一位土地公,土地公有六个貌似天仙的女儿。一天,南海龙王三太子路过黄圃,被土地公六个女儿的美貌所倾倒。为争得土地公六个女儿为妻,南海龙王三太子以翻江倒海淹没黄圃相威胁。不畏权贵的土地公始终不愿把六个女儿嫁给南海龙王三太子。一怒之下,南海龙王三太子翻滚南海,滚滚海水向黄圃汹涌扑来,为拯救黄圃人民,土地公六个女儿化作六座山峰,引领黄圃人民上山避灾。海水退却后,六座山峰每年春秋季黄菊遍野,十里飘香,宛如天然大花圃,故名为黄圃。

全镇土地面积83.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万多,外来人口5万多,辖12个村民委员会和4个社区居委会,形成“四区两园三地六村”的山水田城发展格局(即一个中心城区、一个港口区、一个绿色生态走廊区、一个历史文物保护区、两个现代化农业生态示范园、三大工业基地、新农村建设),是全国首个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中国腊味食品名镇、中国家电产业配套创新基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卫生镇、全国首批工业卫星镇、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示范乡镇(试点)、中国(黄圃)飘色之乡、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全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文明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农副产品深加工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广东省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试点、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广东省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广东省“四五”普法先进镇、中山市工业强镇、中山市经济强镇、中山市旅游特色镇、中山市2003-2004年度先进党委等。
黄圃建制860多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广式腊味发源地,是中山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商贸城镇,与石岐、小榄齐名,并称“中山三大镇”。
黄圃镇经济社会发展迅速。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黄圃仍然实现工业总产值243亿元,增长14%,工业总量由2008年的全市第五位跃升到第三位;国地两税收入8.3亿元,增长12%,增幅列全市前列,其中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增长92.8%,增幅全市第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黄圃镇十分注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先后投入20多亿元建立了三大工业基地和改造建设了一批城镇基础设施,其中,投入3亿元建成中山市技师学院黄圃校区;投入1亿多元改造了南三公路兴圃大道,打造成为亮丽的快速过境干线;投入1亿多元建成了全中山市规模最大的初级中学——黄圃镇中学;投入1亿多元建成了中国(黄圃)食品贸易中心;投入5000多万元建成了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国际会展中心;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了大雁桥,打通了连接顺德的交通出口。
黄圃镇工业体系较完备,逐步建立了以金属为主体的工业原材料产业为支柱产业、以家电五金产业为重点产业、以腊味为代表的食品产业为特色产业的三大工业产业体系。建立了食品、马新、大雁三大工业基地承载三大产业的发展,成立了三大工业公司运营三大工业基地和三大产业。马新工业基地主要承载家电五金、工业原材料、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大雁工业基地主要承载家电五金、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而食品工业示范基地主要承载传统特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是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全国首个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黄圃镇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协调发展,被誉为“南国明珠”。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中国家电产业配套创新基地、中国腊味食品名镇、中国黄圃食品贸易中心、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卫生镇、中国(黄圃)飘色之乡、中国市场名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广东省现代生活电器产业基地、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镇、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广东省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试点、广东省火炬计划家电配套创新特色产业基地、广东省文明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平安建设先进镇、广东省绿色名镇、广东省“四五”普法先进集体、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中山市经济强镇、中山市工业强镇、中山市平安镇区、中山市旅游特色镇等众多殊荣镶嵌在这颗南国明珠,格外耀眼。

黄圃腊味
跨越百年历史,是最具区域特色的腊制食品加工行业。

相传清光绪12年(1886)冬,黄圃一名叫王洪的卖粥档主,因连日阴雨寒冷,储备的猪肉、猪肝、粉肠无人问津,王洪尝试把猪肉、猪肝切成粒与佐料塞进粉肠里,悬挂屋檐下风干,吃起来醇香浓郁、食而不腻、别有风味。日后王洪如法炮制设档出售,购者日众,久之名噪远近。后来聪明的黄圃人争相仿制,因用猪肉辅以肠衣制成又时值寒冬腊月,故名为腊肠,腊味制作技术经不断改进,日积月累形成风味独特的黄圃腊味。在黄圃一般由肉店经营腊味。四十年代起黄圃人在广州开办的腊味店有晏玉、深栈、巧然、万华、合兴、沧州、永州等近10家,沧洲和皇上皇腊味犹为闻名。六、七十年代国家实行生猪派购政策,肉类加工归当地食品站管理,腊味生产无法发展。每年腊味加工季节广州、江门等地都有许多单位前来黄圃聘请腊味师傅。黄圃已形成腊味技师基地。1983年生猪派购政策改为合同制,加速生猪饲养业发展,黄圃腊味加工随之得到发展。
1973年黄圃公社工交经理部以横向联营方式,带资带艺首家率先与四川省大邑县粮油公司联营,大量加工腊味运回广东销售,至1987年止,镇属腊味企业有镇工业公司、镇肉食加工厂、永兴腊味加工厂、镇腊味加工厂、泰和贸易公司等12家。腊味个体专业户有刘伟昌、范和亮等多家,在四川大邑、什邡、邛崃等县联办20个肉类加工场,年产腊味120万公斤。
1991年成立黄圃烧腊商会。黄圃腊味以品种单一的腊肠发展到以猪、禽、鱼为原料的50多个系列产品,如腊润(肝)肠、腊金银润(肝)腊板筋、腊肉、腊鸡鸭、鹌鹑、腊鱼等。腊味生产从家庭作坊式的手工制作,逐步走向机械化、工业化、规模化、规范化和现代化,部份企业引进国际最先进的专业化切肉机、搅肉机、灌肠机、真空包装机、金属探测器及微波杀菌设备,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应用太阳能蒸气热锅炉加温烘烤技术及新型低温干燥技术,代替炭、煤等燃料,减少了污染,生产流程电脑化监控管理。近年,镇政府积极扶持腊味行业,投入近亿元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科技投入每年增长40%以上,与东北农业大学食品研究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农产品研究所共建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和食品研发中心。集信息与服务为一体的黄圃食品检验检测大楼2005年5月启用。经过检验检测中心检验的产品可通行42个国家,各企业相对建立了产品检验室,设有专职腊味质量检测人员1025人。2007年泰和、银华、今荣等腊味厂企及配套产品的民营企业200多家,其中销售收入超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40多家,年产腊味20万多吨,创造超30亿元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15%。近3年黄圃腊味行业税收每年递增5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广式腊味生产加工专业基地,有13家腊味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76家通过QS认证,泰和、银华、今荣、金皇、巨鹅、裕丰、长实、业冠8家企业被评为卫生量化管理A级单位(免检),53家评为B级单位,每年腊味卫生质量抽检合格率97%以上,被广东省工商局认定为“广东省著名商标”,全镇涌现出今荣、泰和、银华、千腊村、创格等知名腊味企业,其中获国家级质量管理奖的是银华腊味有限公司被授予“中国食品工业优秀企业”的称号。获省级质量管理奖的是银华腊味有限公司获“广东省食品行业优秀企业”及“全省腊味行业佳绩奖”和获广东省出口商品检验局发给“加工生产,贮存出口食品厂证书”。建华牌腊肠和腊鱼、泰上王牌腊肠和腊鱼、利家佳牌特级腊肉、今荣牌腊肠6个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和“银华腊味有限公司”获准为“广东省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示范基地”。泰和腊味获市十佳旅游产品称号。泰和、银华、今荣腊味公司获“中山市农业龙头企业”称号。腊味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冷冻储存叶、包装印刷业、水产养殖业、制糖、酿酒及肠衣加工业的发展。黄圃镇以腊味为代表逐步形成食品工业集群优势明显的区域特色经济。

201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1]
关于公布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厅(建委)、文物局(文化厅、文管会),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天津市规划局:
根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建村[2003]199号)等规定,在各地初步考核和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并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审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决定公布河北省涉县固新镇等38个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见附件1)、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等61个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见附件2)。
请你们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要求,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切实做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要加强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认真编制保护规划,制定和落实保护措施,杜绝违反保护规划的建设行为的发生,严格禁止将历史文化资源整体出让给企业用于经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对已经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对保护不力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将依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进行查处。
附件:1、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
2、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文物局
二○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evil(2014-11-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