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东凤镇

家乡区县: 广东省中山市

东凤镇,位于中山市北部,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重点工业卫星镇之一。
俗美风淳,地沃物丰,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重点工业卫星镇,水陆交通便利,105国道、364线省道贯穿境内,珠江支流小榄水道、鸡鸦水道绵延而下。全镇总面积54.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32万(六普),下辖1个社区居委会和12个村委会。

元代前,东凤大片地区为汪洋大海。元末明初,渐由西江支流冲渍淤成数个沙洲,如大坳沙,罟步沙,中沙(东海十六沙之三)。明末清初,始有人在大坳,罟步、中沙及伯公沙(大坳沙之子沙)筑成多个小围群居。移居当地的人以邻近县(市)镇居多,如小榄、黄圃和顺德大良、勒流,当时分属大榄都和黄旗都。 清道光初年,分属榄镇、黄旗都。宣统二年(1910年),香山县设立区制,东凤地域属第三区、第九区。 1930年,三、九区易称西海区、东海区。次年复称三、九区。1946年三区改称东海乡、九区称凤仪乡。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县(现中山市)建立新区乡体制,设10个区。东凤地域分属第三区东海乡、第九区凤仪乡。1950年凤仪乡分立为凤仪、凤鸣两乡。1951年,三区分上三区、下三区。东凤地域属下三区和第九区。1953年6月,全县设15个区,东凤地域隶属七区。1955年8月,七区易名南头区。1957年2月,东凤从南头区分出,取东海、凤仪、凤鸣三乡首字定名为东凤乡。1958年8月成立东凤人民公社,10月并入小榄大公社,称东凤耕作区。次年4月,与南头耕作区合并称南头公社。1961年恢复区建制,南头公社改称南头区,辖东凤、和平、南头3个小公社。1963年,南头区复称南头公社。
1974年1月,东凤正式从南头公社分出,结束与其他辖区分合的历史,自成东凤公社,驻东凤圩(沿江路),辖同安、前进(1983年更名为安乐)、伯公、民乐、东凤、小沥、和泰、穗成、和平(1980年改称东和平)、吉昌、东罟步、西罟步、永益等13个生产大队。1983年11月,东凤公社改称东凤区,生产大队改称乡,东凤区下辖13个乡。1984年设立东凤居民委员会。1986年12月改区为镇,改乡为村民委员会。1989年设置12个管理区。1993年驻兴华中路,辖12个管理区和1个居委会。1997年7月,增设兴华居委会。1998年改管理区为村民委员会,驻东阜路,辖12个村民委员会和2个居委会。
2001年11月,东凤居委会与兴华居委合并称东兴社区居民委员会。2005年辖同安、安乐、伯公、民乐、小沥、和泰、穗成、东和平、吉昌、东罟步、西罟步、永益等12个村民委员会和东兴社区居民委员会。
自然环境

东凤镇位于东经113°14′27″,北纬22°41′23″,是中山市的“北大门”,距离市政府22.6公里,总面积54.8平方公里。镇域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为冲积平原,属水网平原地带,地势平坦,无山丘。东与阜沙镇卫民村相连,东北隔鸡鸦水道与黄圃镇、南头镇相望,西南临小榄水道与小榄镇、东升镇相眺,北与佛山市顺德区桂洲镇为邻。水陆交通便利,105国道南北贯穿东凤境内5.4公里,省道364公路横穿东西两翼,小榄水道和鸡鸦水道围绕南北,绵延而下。
东凤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期短甚至基本无霜期。春季,天气暖和,多阴雨天气;夏季时,空气潮湿、吹东南或西南季候风,带来明显的降雨过程,并常受热带风暴侵袭;冬季时,吹干燥的北风和东北风,天气干燥,雨水减少。

1.居住习俗
东凤人新建住房,无论穷富,择地相当讲究,村民建房选址喜靠河涌(寓意以水为财);忌择屋前有高大建筑物、被大火烧过或曾埋葬有尸体的地方;忌择路尽头;弟弟建房忌建在哥哥屋前,恐防弟弟“背不起哥哥”,寓意“负担重”。建房大多坐北朝南,厨房和厕所建在屋外,厨房门口朝东。房间不设3间或4间,因其意为不三不四。建屋前,习惯先请喃呒佬或拜神婆于屋地设坛拜神,祈求神灵庇佑家宅安宁、丁财两旺。建造期间,“兴工”、“上梁”、“封龙口”须择吉时祈福,并燃放鞭炮。“上梁”时,正梁中间需挂一条红布做梁红,燃放鞭炮,围观者都可得一封利是。20世纪90年代后,房屋营建中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逐渐消失。室内陈设也随时代变迁而不同,90年代前,房屋正中靠墙设神龛,神龛左边摆放祖先灵位;两边摆茶几、家具;壁上挂字或画。90年代,客厅四壁粉刷白色,挂字画;厅堂摆设沙发、电视柜,顶蓬正中悬风扇。2000年后,神龛和祖先灵位的安放较随意,一般视乎家居设计,摆放在大厅中央或大厅一角,更有家庭将其安放在二楼。新式家私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各类装饰品点缀着家居环境。城乡住房结构、建筑样式发生重大变化,砖木、砖混结构代替土木结构。石灰漫顶,水泥地板。农村楼房鳞次栉比,到处可见的是新式的楼宇。
2.饮食习俗
20世纪70年代前,东凤地区多为日食两餐,早餐不普遍。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和经济收入逐步提高,生活稳定,饮食安排多以成规律,普遍日食三餐,早餐多为粥品、糕点,个别晚上还有吃夜宵的习惯。90年代后,东凤人更注重饮食文化,菜式讲究色香味美,菜式数量、配料也相当讲究。菜烹调物法多种多样:煲、焖、焙、熬、熏、蒸、炒、烤、炸、煎、焗、煮、炖、灼、烧等等,各得其法、各臻其妙。同时,尤为重视从饮食中补充营养。如妇女分娩后,多煮鸡酒、炒姜饭,人们认为两者均有祛风功效,是分娩后的滋养品。东凤人饮食一般有四大喜好:
吃狗肉。俗话说“狗肉滚三滚,神仙都企不稳(站不住)”,东凤人素来喜欢吃狗肉。尤其是夏至这一天,吃狗肉的人更多,所谓“夏至狗,无处走”。人们认为狗在这段时间刚好换毛,肉质肥嫩,吃之不燥,有滋阴补肾之功效,可治尿床等疾病。同时,夏天为流行性疾病多发季节,因此夏至适宜多吃狗肉,以增强抵抗力。狗肉烹调与众不同,狗去毛后,用火烧至金黄色,洗净剁块用姜先焖后煲,也有用南乳、八角焖。夏至当天,生熟狗肉随处可买,村村皆闻狗肉香。
吃蛇肉。蛇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口,高蛋白质、低胆固醇,是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且有祛风湿、除痹痛之功效,是滋补圣品,特别受东凤人的喜爱。蛇肉以毒蛇为佳,食法有“三蛇烩”(三蛇:金脚带/金环蛇、饭铲头/眼镜蛇、过树榕等毒蛇)、“龙虎凤大烩”(即蛇猫鸡同煲)、龙凤羹(老母鸡煲蛇)、水蛇花生汤(粥)等。此外,人们认为蛇胆祛风、凉血明目,比蛇肉更胜十倍,因此每次吃蛇必取鲜蛇胆冲米酒饮服,也有人浸制蛇酒饮用。
饮茶。90年代后,随着东凤餐饮业发展,很多人养成到茶楼饮茶的习惯,尤其是老年人。清晨起床后,人们喜欢到茶楼享受名茶美点(早点)。茶有乌龙茶、菊花、普洱茶等种类;点心的种类就更多了,最常见的是各种包子,诸如叉烧包、奶黄包、肉包、小笼包,以及其他各类干蒸烧卖,各种酥饼,还有鸡粥、牛肉粥、鱼生粥、猪肠粉、云吞等等。人们在茶楼里沏上一壶好茶,点上几道美味点心,有的自斟自饮,有的与朋友海阔天空大侃。

evil(2014-11-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