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寺(广东中山西山寺)编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西山寺位于中山市中区西山,始建于明代,初为明代乡贤毛可珍读书之所,后改为寺院。经清代顺治、康熙和乾隆、嘉庆、咸丰年间和民国10年(1921年)、1988年多次增建重修。1990年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
1简介
2建筑
1简介
编辑
西山寺位于中山市中区西山,始建于明代,初为明代乡贤毛可珍读书之所,后改为寺院。经清代顺治、康熙和乾隆、嘉庆、咸丰年间和民国10年(1921年)、1988年多次增建重修。
2建筑
编辑
该寺坐北向南,深两进,硬山式顶,抬梁式木架构。前进两边有厢房,天井两旁雨廊均为卷棚顶,后进两边有偏殿,面积690平方米。寺额横匾"仁寿禅林",左右对联:"红棉旧荫,福地重光",上款:"咸丰元年夏日",下款:"循州张玉堂拳书",均用行书阴刻而成。寺前置有石雕半月池,用三块麻石支承,池深44厘米,长2.5米。
寺外山门镶嵌有石对联和石横匾。对联长2.55米,宽40厘米,行书阴刻。对联为:"山小岂无云出岫,台高还有树参天。"每字8厘米。上款:"咸丰壬子秋月",下款:"里人曾望颜书",每字4厘米。横匾额长1.35米,宽40厘米,楷书阴刻,横书:"六棉古道",每字27厘米。上款:"民国十七年",下款:"毛研陆书",每字5厘米。相传在宋代,该寺四周种有六株木棉树,后年久树枯萎,明代寺僧又补植于此,故树下的环山小路称为"六棉古道"。
寺内墙壁上镶嵌有长2米、宽95厘米的石碑记,刻于清代咸丰六年(1856年),用黑麻石楷书阴刻而成,每字3厘米。碑文照录:
重建武峰仁寿寺碑文
吾邑武峰一名曰西山为县右耳上有仁寿寺乃前明乡贤毛孝廉可珍读书之所寻改为寺延僧居之国初顺治间一修于邑宰胡侯戴仁康熙间再修于协戎朱公明山门额曰第一峰旧有红棉六株高耀城头盖邑之胜境也迨乾隆间彭侯翥增建太士殿嘉庆间马侯德滋又增袭爽台然皆不过补苴罅漏未能焕然一新以故百数十年来风雨剥蚀栋宇倾颓而所谓袭爽台竟成瓦砾甚非所以昭法象而存遗迹也道光癸卯秋余自闽藩解归里时往游眺景仰先贤追维陈迹慨然久之因谋再为建造而本寺又无积产虽毛氏岁给谷三十石且不敷香火之资一僧住持点金乏术不藉化缘何以集事乃倡议醵金重建并集好善者广为劝助由城而乡由邑而郡以及邻邦远省上至大吏下至商民外而缙绅内而闺媛莫不乐为布施于是鸠工选材先建正殿次旁殿外山门内堂寝除沙土之墙敞摩兜之室复六棉古道植双树菩提又另凿石掘井浚七星泉于东岩下规模大都由旧气象岿然更新谓非先贤之泽 佛力之灵曷由得此然工程颇钜所费不赀役始于咸丰辛亥随捐随造至甲寅之秋规模略备而原议建寺东之 吕祖阁迄未动工则余之心愿犹耿耿也是役也同人劝募之力为多而董其事者则寺僧易诠也不料余被召入都后易诠遽于是冬西归竺山尚未传徒不得不择人经理隐泉寺僧心恒清修梵行堪以付托遂将寺务悉交管理即命过本寺住持毋许私借官绅暨外来游僧住宿致滋事端至将来为易诠慎择良徒以续本寺香火则责在心恒矣余时承乏京尹簿书倥偬未遑搦管兹复奉有抚陕之命恐日久就湮莫悉巅末爰特叙其事邮寄本寺俾勒石以垂永久云是为记
咸丰六年岁在丙辰腊月 吉日抚秦使者里人曾望颜记
弟子曾捷书敬书 本寺住持僧心恒谨勒
1990年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