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区是贵阳市的中心城区之一,也是贵州省委、省军区所在地,全区总面积209.34平方公里,总人口
84.76万,辖4个乡、29个村;19个社区服务中心,144个居委会。全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260米。
南明区地处西部地区通向“两广”和东部沿海及出海口的枢纽地带。辖区内4E级现代化机场——贵阳龙洞堡机场开通了连接海内外的60多条航线,年旅客吞吐量可达1500万人次;湘黔、川黔、黔桂、贵昆铁路干线和正在规划建设的贵广快速铁路在这里交汇,贵阳客站、贵阳南站、贵阳东站三个铁路大站齐聚区境;贵阳环城高速、贵黄、贵遵、贵新、贵毕等高等级公路以及正在兴建的贵广、厦蓉高速使对外出口畅通无阻,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相互连通的立体式交通网络。
辖区内有贵阳市图书馆、贵阳大剧院、贵州电视台、贵阳电视台等单位;有甲秀楼、达德书院等历史文化旅游景点。近年来,举办了“黔茶飘香·品茗健康”等系列活动、贵阳(南明)兰花博览会、全国第二届硬笔书法作品展、第四届当代中国青年著名花鸟画展、“南明·海安·太仓”美术书法作品展等活动,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
辖区内有贵州财经学院、贵阳中医学院、贵阳学院等10余所大专院校和贵州省银行学校等20余所中专、技工学校;有中科院地化所、贵州省林业科技研究院以及电力、建筑、医药化工、冶金设计院等国家、省、市的科研设计单位,人才荟萃,科研实力雄厚。[1]
2历史沿革编辑
南明区境演变历经元明清。元属顺元宣慰司。明初隶贵州宣慰司,隆庆三年(1569年)建 南明区区划图[2]
贵阳府后,今区境属贵阳府管辖。万历十四年(1586年)置新贵县,区境隶新贵县。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置贵筑县,区境属贵筑县。民国3年(1914年),成立贵阳县,区境隶之。民国30年(1941年7月1日),成立贵阳市政府,区境属市政府管辖。民国33年(1944年11月)全市划分为九个区,设区公所为区一级行政组织。一至五区为城区,六至九区为郊区。今南明区行政区划范围属第四、五、六、八区。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同年11月22日,贵阳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23日,贵阳市人民政府成立,25日接管区境内原贵阳市第四、第五区区公所。
1950年5月,为适应城市管理与建设需要,贵阳市重新划定市区,将全市划为7个区,原四、五区改划为新三、四区,并建立“贵阳市第三区人民区公所”和“贵阳市第四区人民区公所”。1950年9月1日,改为贵阳市人民政府第三、四区公所。1951年9月15日,区公所撤销,建立贵阳市第三、四区人民政府,为县一级政权机关。1953年6月,第三、四区合并为第三区、由第三区人民政府领导,原第四区人民政府撤销。1955年5月,在第三区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选举成立贵阳市第三区人民委员会(简称区人委),行使原区人民政府的职权。1955年8月,第三区更名为南明区。1967年4月,成立毛泽东思想贵阳市南明区革命委员会,8月,改称南明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11月,撤销南明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南明区人民政府。2000年,辖区行政区域划分为2个乡、11个行政村、15个街道办事处,241个居民委员会。2009年全区辖4个乡(2009年初小碧、永乐两乡划入)、29个村、15个街道办事处、139个社区,总面积209.34平方公里。2012年开展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将15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18个社区服务中心。[3]
3交通编辑
贵阳客运东站[4]
南明区内交通便利,信息通讯灵敏发达,是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4E级现代化机场——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开通了连接海内外的30多条航线;湘黔、川黔、黔桂、贵昆四条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贵阳客车、贵阳南站、贵阳东站三个铁路大站齐聚区境;贵溪公路、贵黄公路、贵新公路、贵阳西南环线、东北绕城环线5条高等级公路使对外出口交通畅通无阻;神奇路、新华路等20条主次干道拓宽改造和98条街巷翻修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整个城市道路网络全面升级[5]。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