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的荔城、增江(两街由原荔城镇分出)、朱村3个街道办事处和新塘(含原沙埔、仙村、宁西3镇和永和镇大部)、石滩(含原三江镇和沙庄街)、中新(含原福和镇)、小楼、正果、派潭6镇,调整前面积1741.4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83万。方言种类多样。
本地话,分布在平原或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包括朱村、新塘、沙埔、仙村、石滩、三江等地和荔城、宁西、永和、中新、福和、小楼、正果、派潭等的部分地区,人口约占60%。语音保留了一些古代中原音调,又吸收了当地民族的音调,可细分为荔城话、新塘话、仙村话、石滩话、三江话等。
客家话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山区或丘陵地区,1991年全县298个村委会中纯客村90个,粤客杂居村74个。其中程乡(梅县一带)口音分布在荔城、增江、朱村、仙村、宁西、永和(约占一半)、三江、中新、福和(约占一半)、小楼、正果11个镇街的部分地区,占全市人口的30%;长宁(新丰,属粤台片新惠小片)口音分布在小楼、派潭两镇大部和荔城、福和少数地区,占10%。
山瑶话(畲语 属苗瑶语族苗语支。东北部正果镇畲族村委会的324畲族人使用,畲族村委会的畲人讲山瑶话。
据广东省和香港两地客家文化专家考证,客家三大语种程乡、长宁、杨梅在增城均有,这在全国客家人聚居区是绝少的,增城客家文化特色十分明显,是研究客家文化最理想的地区。据考证,增城客家先民主要来自梅县(旧称程乡县)、新丰县(旧称长宁县);程乡话以正果镇为代表,长宁话以派潭镇为代表;此外,在派潭个别村有一定数量杨梅话客家居民。由于三大语种齐集,互相交流,增城客家文化形成自己的特色,口语习惯与其他地方的客家人有一定区别,成为研究客家文化的宝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