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民间艺术与风味小吃

家乡区县: 天津滨海新区

杨柳青年画
中国著名的三大民间年画之一。产生于17世纪初叶的天津西郊杨柳青镇,故得名。杨柳青年画采取木板刻印和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即先用木板印出线纹,后用彩笔填色而成,形成一种既有遒劲功力的木刻韵味,又有民族绘画见风貌的独特格调。杨柳青年画采用寓意、写实等各种手法,取材于现实生活、民间风俗和历史故事,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品。

泥人张彩塑

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创始人张明山(公元1826年~1906年)练就一手捏泥人的绝活,能在与人谈笑之间,于衣袖内靠手感捏出形态逼真的人像,故而人称“泥人张”。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特点是人物神形兼备,个性突出,在着色勾绘上吸收传统工笔彩绘和民间年画的表现技巧,色彩和谐,成为天津乃至中国著名的民间工艺品。现泥人张彩塑已发展到第四代。

魏记风筝

著名风筝艺人魏元泰(公元1872~1961年)一生从事风筝制作,先后研制平拍式、立体式、串式和整体式、组合式风筝等近200余种,被誉为“风筝魏”。魏记风筝的主要特点是用料讲究,造型多样,工艺精湛,彩绘逼真,飞行平稳。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金奖。

天津地毯

天津地毯产生于清代初年,手工地毯的生产从拉纹织作到独特剪片;从图案设计到化学水洗都有独特的技艺。织出的地毯质地坚韧、富有弹性,牢固耐用,以风船牌地毯商标出口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享有“软浮雕”、“锦缎毯”的美誉。多次在世界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风味小吃

天津风味小吃的制作多以面粉为主料,有油炸、煎烙、稀食和粘甜食四大类。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耳朵眼炸糕居首,被誉为“津门三绝”。

狗不理包子

到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是旅游者的遗憾。刚出屉的热气腾腾爽眼舒心的包子,看上去如同薄雾之中含苞秋菊,再咬上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狗不理包子好吃关键在于选料、配放、搅拌以至揉面、擀面都是有一定的绝招儿,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褶。“狗不理”包子铺原名“德聚号”,已有百余年历史,店主叫高贵友,他的乳名“狗子”。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其名。他的包子很受顾客欢迎,生意越做越火,“狗子”卖包子忙的顾不上与顾客说话,人们取笑他:“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日久天长,喊顺了嘴。包子出名了,高贵友的大名反倒被忘记了。狗不理包子不仅在历史上为慈禧太后喜爱;今天,也深得大众百姓和外国友人的青睐,许多国家都已经“输入”了“狗不理”。

桂发祥麻花

其特点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兄弟,他们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桂发祥”和“桂发成”麻花店,因店铺座落于十八街,人们又习惯称其为十八街麻花。

来天津旅游的国内外宾客,临走时都要带上几盒麻花,送亲朋好友。

耳朵眼炸糕

看上去不起眼的小炸糕,却始创于清代光绪年间。店主刘万春,人称“炸糕刘”,在北门外大街窄小的耳朵眼胡同租店铺,尽管挂上“增盛成”的牌匾,但人们仍称为“耳朵眼炸糕”。由于这种炸糕皮酥脆嫩,馅细腻香甜,所以很受食客的欢迎。

天津糕干

天津制作糕干的店铺很多,其中以杨村糕干为正宗,始于明初,历史悠久。雪白细腻,口味清甜的杨村糕干曾作为中国的一种特产,同茅台酒一起送到巴拿马赛会,获得(佳禾)铜奖。

煎饼果子

一种即做即食的天津方便小吃。以绿豆粉为主料,调成糊状,摊成形似荷叶,薄如软纸的煎饼,再卷上酥脆的油条,抹上面酱、腐乳、撒上葱花、芝麻等小料;若在煎饼上再摊上鸡蛋,更觉得软嫩鲜香,别具风味。整个制作过程不足一分钟。

贴饽饽熬小鱼

最能代表天津地方特色的大众化风味小吃就是贴饽饽熬小鱼,以玉米粉热水和面,用手拍成长圆形厚饼,贴在灶火锅的周围烤制而成。熬小鱼选用小鲫鱼去掉内脏,沾上面粉或鸡蛋清,放进油勺内炸至金黄色后放至锅内,撒上葱、姜、蒜、大料、倒入料酒、醋、酱油、糖、盐、面酱、味精和适量水调汤汁,微火至鱼松软,淋上麻油取出。将热气腾腾的贴饽饽熬小鱼一起食用,鲜香无比,味道极佳。

宫延小吃--“果仁张”

“果仁张”至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其成品是以花生仁、腰果仁、核桃仁、瓜子仁、杏仁、松籽仁及多种豆类为主料,有虎皮、琥珀、净香、奶香、五香、桔香、柠檬、薄荷、番茄、山楂、海菜、咖啡、可可、姜汁等品类,有香、甜、酥、脆、酸、凉、麻辣等口感。

糖炒栗子

天津栗子又称甘栗,产于蓟县,糖炒栗子油光锃亮、皮脆易剥、香甜可口,是秋冬季时令风味食品。

SPRING77(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