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民间艺术诠释天津文化

家乡区县: 天津滨海新区

天津是一座民间艺术发达的城市,早在明朝末年就有了名震全国的杨柳青年画,清中末叶,泥人张彩塑、风筝、刻砖、木刻、面塑、刻纸、绒绢花等相继涌现,使天津成为名扬中外的民间艺术之乡。下面,我仅就所掌握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刻砖、木刻、刻纸、绒绢花、麦杆玩具、面具等艺术品的历史状况分述如下: 独领风骚的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创于16世纪中叶,以其产地和集散地在杨柳青镇而得名。其实,杨柳青年画的产地并不限于杨柳青,附近的张家窝、大佛寺、炒米店、东丰台等几十个村镇受其影响,也都以生产年画为副业,但以杨柳青的产品质量为最佳,赢得了“家家都会点染,户户皆善丹青”的美誉。 杨柳青年画采用木版套印和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既具刀锋版味,又有精细的描绘,在北方木版年画中独领风骚。杨柳青年画的早期作品多为仕女、娃娃、门神之类。人物形象受宋代院体人物的影响,具有一种古雅稚拙美。背景简单或根本没有背景,画面上常为单个或两三个人物。《仕女婴戏图》即这一时期作品。乾隆、嘉庆年间,杨柳青年画步入了极盛时期,作品上开始出现了多人物的繁复场面和通过背景来烘托气氛的作品。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种素彩年画。嘉庆四年(1799),乾隆皇帝去世。封建社会里,国孝期间禁用红、紫等颜色。杨柳青年画艺人研究出一种用蓝、黑、绿等冷色的设色方法,被称之为繖蓝。用繖蓝方法制作的年画,冷雅兼具,有丧事人家用来装点居室,增强了沉重的哀痛气氛。后来,素彩年画就成为丧事人家服丧期间的专用品了。《四艺雅聚》是用繖蓝方法制作最为成功的一幅作品。道光以后杨柳青年画传播到边远的新疆一带,为了适应当地人们的欣赏习惯,杨柳青年画艺人还研究出格锦(或称格景,是用不同的方式将画面分割成几块,分别画不同内容的作品)和洋林(用墨蓝色调画成中东式寺院建筑的作品),丰富了杨柳青年画的表现形式。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北伐军攻占杨柳青一带,杨柳青各画店要遵守太平天国的法令制度来创作年画,这一时期的杨柳青年画只画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和山水,开创了杨柳青年画山水、花鸟题材的先河。 同治到光绪初年是杨柳青年画又一辉煌时期,一是名家辈出,二是民间美术和宫廷美术、文人美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学习的现象,在杨柳青年画里明显地反映出来,民间画师高桐轩曾于同治五年(1866)被召入宫为慈禧画像。他把皇宫内苑幽雅富丽的亭台楼阁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创作了《瑞雪丰年》、《踏雪寻梅》、《庆赏元宵》等佳作。海派著名画家钱慧安曾到杨柳青,一面向民间年画学习,也为杨柳青年画创作了《桃源问津》、《南村访友》等作品。他的作品既保留了民间年画的优良传统,同时打破了以往年画作品对称的构图方法,画面活泼清新,线条富于变化,色彩淡雅,并吸收了文人画题字题诗的做法,大大丰富了民间年画的表现手法。 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可分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风俗时事、仕女娃娃、花鸟鱼虫、风景名胜、格言劝诫等不同的内容。这些作品年复一年地描绘着广大群众对镇宅禳灾、纳吉求福、祈子延年的企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年画怎么个贴法也有许多讲究,门画包括门神和门童两种,门神应该贴在院门的两扇门上。影壁上要贴方福字,灯画则是糊在灯上的年画。堂屋的中间要挂中堂画,画两旁还要配上一副内容和画相呼应的对联。内室的门上不能贴门神,而应贴门童。内室的墙上可以贴宫尖、三才,窗户两旁贴一种细长条的画叫窗旁画,窗旁画多为美人、对半瓶。过去北方人睡在炕上,炕上要贴炕围画,家家都有水缸,水缸要贴缸鱼。此外,还有灶王爷以及贴在牛栏马厩的弼马瘟、牛马平安等等。这些欢快喜庆、内容吉祥、色彩绚丽的年画把人们的居住环境装扮得红红火火,它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风采。 出类拔萃的泥人张彩塑 泥人张彩塑是天津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从张明山创始至今,传六代,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辉煌历史了。 张明山继承家学,从13岁开始学习泥塑技艺,经过成年累月的揣摩和实践,终于练就“触手成像”的惊人技艺,只须与人对面坐谈,就能瞬间用泥捏出这个人的形象,形神毕肖,栩栩如生。1843年张明山为名伶余三胜塑像,神形毕肖,被誉为“活余三胜”,从此名声大震,天津人亲切地称他“泥人张”。徐悲鸿先生在《过津购泥人记》中曾盛赞张明山创作的《严振像》和《严仁波像》:“比例之精确,骨骼之肯定与其传神之微妙,据吾在北方所见美术品中,只有历代帝王像中宋太祖、太宗之像可以拟之。若在雕塑中,虽杨惠之不足多也。” 张明山的泥塑人物题材广泛,其作品小的只有一寸左右,大的可与人体相仿。留传至今的有《品箫》、《少女》等。张明山的泥塑在19世纪末已享誉世界。 张明山的作品还受到清朝宫廷的青睐,据《清宫档案》记载:慈禧七十寿辰时,庆宽曾用张明山的作品“泥人八匣”作为贵重寿礼表示祝贺。现在这八套作品分别收藏在颐和园和天津市博物馆。 张玉亭是泥人张彩塑第二代艺术家。他善于捕捉人物活动中的瞬间来塑造形象,《卖糕者》、《卖糖者》等反映各行各业的人物形象,充满了生活情趣。徐悲鸿说这些作品“信乎写实主义之杰作也。其观察之精到与其做法之敏妙,足可以颉颃今日世界最大塑师。” 张玉亭的作品视野开阔,许多作品都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1915年其作品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被誉为“出类拔萃”之作,获得了名誉奖。 泥人张彩塑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轨迹。张家几代艺术家在塑造千姿百态芸芸众生的时候也塑造了自己,他们为天津获得“小雕塑之乡”的美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技艺奇特的天津风筝 天津与潍坊、北京、南通都是风筝的著名产地,但天津风筝以技艺独特享誉海内外。 清末,天津市场上出售的风筝多为粗糙的大路货,造型不美,且难携带和保存。朱竹渲和他的朋友董先生、王先生常在一起放风筝,他们都对市场上出售的风筝不满意,于是三个人决心在一起研究改进天津风筝的扎制方法。经朱竹渲等人改制的风筝有如下四个特点:①骨架用丝线扎结。虽然成本较高,但比纸捻扎制的风筝精美、牢固;②风筝的躯干与翅、尾等部位并不用线扎死,而是用翎毛管连接起来,可以拆装折叠,便于携带和保存;③风筝的头部多用纸浆扣模制作,一改以往风筝头部是个平面的做法,具有立体感;④不用纸做风筝面,而是以绫或绢糊制,显得高雅精致。从此朱竹渲等人开创了天津折叠风筝的独特风格。 光绪至民国初年,天津风筝制作业空前昌盛,艺人辈出,其中最为杰出的当数“风筝魏”了。魏元泰是“风筝魏”第一代艺人,酷爱扎风筝这门技艺,对前人扎制风筝每个环节上的缺点都认真进行改进革新。例如,魏元泰借鉴做折扇扇骨打眼儿的技术,榫接骨架,既简便又结实、轻巧,焊制以锡(或铜)箍代替翎毛管衔接骨架,坚固美观。魏元泰风筝的造型受伊德元刻纸的影响,在写实的基础上适当地夸张,构图丰满、对称,图案性强,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使得整个风筝画面丰满,色彩鲜艳。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魏元泰的风筝荣获银牌。“风筝魏”的风筝,遂成为天津风筝的代表。 载誉清宫的绒绢花 绒绢花又称人造花、象生花,既可插瓶装盆美化环境,点缀供品,又是年节和办喜寿事时妇女们戴在头上、插在身上的装饰品。中国的人造花制作大约兴起于一千多年前的隋朝,而天津制作人造花的历史却不久远,但在清末却誉满宫廷,从此,成为天津著名的民间艺术品。 天津的人造花以纸、绢、绒、纱、绸花为主,题材内容多为聚宝盆、事事如意、龙凤呈祥、双喜临门、连生贵子、石榴见子、喜报三元等,深受群众欢迎。此外,天津人制作的绒鸟兽、戏剧演员的“头面”等,也在业内博得美誉,远销东北、西北、华北地区,成为天津民间艺术中一枝永不凋谢的花朵。

SPRING77(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