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杆玩具国际折桂 天津市西青区有座峰山庙,人们俗称“丰窝庙”,庙里供奉药王。每年四月下旬这里都要举行庙会,庆祝药王生日,香火极盛。六十多年前,赵士通从北京妙峰山引进麦杆技艺,传授给大芦北口村和大寺村的妇女们,她们扎制的玩具在庙会上出售,人们称之为“丰窝麦杆”。 麦杆玩具的题材主要是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马、鸡、鱼等,也可以编制花篮。麦杆玩具以大麦杆和秋麦杆为原料,先把麦杆剥理整齐,捆扎成束,然后放到盛放颜料的锅里煮染,颜色多为红、黄、绿等,煮染后捞出晾干备用。编制马、鸡等动物时,要先将晾干后的秋麦杆剥开压平,再用纸或布做成动物的造型,最后一道工序是把不同颜色的秋麦杆编附在胎骨上,一件招人喜爱的麦杆玩具就做成了。编花篮时,则先将大麦杆编成菱形、方形和长方形的几何图案,再用这些不同形状的麦杆编制品连缀成花篮状。1956年她们编制的一对大花篮,曾在莫斯科召开的社会主义国家妇女艺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天津丰窝麦杆玩具风格淳朴,造型夸张,手法洗练,色彩绚丽,是典型的天津农村的民间艺术品。后来由于旱田改水田,制作麦杆玩具的原料没有了。从此,这门艺术就在天津灭绝了。 砖雕木雕彪炳史册 天津保存了许多清代以来巨商富贾的豪宅,既有西式洋房,也有中国传统建筑。天津的传统民居,既不像北京的皇宫、王府那样红墙绿瓦、金碧辉煌,又不似江南文人的园林式建筑那样清幽淡雅。天津的巨贾为了表示自己的富有,大都用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来装饰建筑物,天津著名的砖雕艺人刘凤鸣说:“有落儿(即有钱)人家的房子都是好几道院,给他们刻花活儿,一刻就得四五年。”砖木雕刻业,在天津经济繁荣的基础上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天津砖雕通常装饰在会馆、民居的门楼、烟囱、硬山顶建筑的墀头、博风和房脊上。雕刻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吉祥富贵图样、亭台楼阁、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世俗生活、古典文学作品、婴戏、博古、文字和图案等。当然还要根据安放的部位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题材。 天津砖雕以厚重饱满、雕刻精细而著称,一块砖雕作品往往以薄肉雕、透雕、浮雕、线刻等多种技法相配合才能完成。优秀的回族艺人马顺清为创立天津砖雕的独特风格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加深画面的层次感,他还创造了“贴砖法”。所谓“贴砖法”就是根据构图的需要,在原砖的基础上再粘贴一块或几块小砖,增加了砖的厚度,使作品层次深远、空间加大,具有咫尺千里之妙。黏合剂以松香和黄蜡制成,松香起黏合作用,黄蜡可以防雨水,所以,天津传统建筑上的砖雕虽经一二百年的风雨,粘贴的砖却从没有掉下来过。 天津砖雕另一个风格流派的创始人是赵连壁。赵连壁的作品并不像马顺清一样追求画面的深度,而是强调意境,其子赵恩祥继承家学,并能吸收中国花鸟画的构图方法,使画面疏密得当,远近分明。方法虽然朴拙,但他创作的艺术形象却极富生命力。 建筑木雕也是在天津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天津木雕是用于垂花门、外檐雀替、额枋、花板和花牙装饰上的建筑木雕,也可以做内檐装饰,如木隔扇、花罩、屏风等。清代中末叶,天津有三家较大的木雕作坊——房家、云家和赵家。因房家作坊擅刻狮子,云家作坊以刻凤出名,故有“房狮云凤”之誉。从作坊所处地理位置讲,又有“东房西赵”之说。咸丰、同治年间,房家作坊的房广元吸收了南方木雕的长处,改进了木雕工具,用锼条锯代替了“独条”,融南北技艺于一炉,逐步形成了天津木雕既剔透秀美,又具质朴粗犷的艺术风格。光绪年间,朱星联在从事木雕技艺之前,学习了花鸟画及书法篆刻艺术,但他没有步入文人画师行列,而是从事木雕技艺,他把花鸟画和木雕技艺相结合,奠定了天津木雕艺术的独特风格。 天津木雕与中国花鸟画相结合,是被文人艺术“雅化”的过程,使天津木雕于豪放中兼具精细的雕刻,形成了天津木雕的主要特点,从远处看,气势磅礴,浑厚凝重,而近处欣赏,又有细腻的刻画,耐人寻味。 天津的砖、木雕刻为天津建筑物放射出艺术光芒,彪炳于建筑史册。 伊德元刻纸已成绝响 剪(刻)纸在天津称之为花样子,大都是妇女绣花时的底样,入冬,剪(刻)一部分窗花、吊钱。天津地区的风俗,妇女们喜爱在鞋上、衣服上、枕头上、门帘、窗帘上、荷包手绢上绣出美丽的纹饰;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窗花、吊钱,所以,剪(刻)纸的需求量非常大。王树林《天津的剪纸》一文根据剪纸艺人任文鸿所讲是这样说的:“任文鸿16岁开始就以剪售花样子为生,当时天津还没有专人业此技艺。此前,每逢年节和庙会期间,有保定府何、王、刘三位老艺人、怀挟蓝布包裹来天津„„” 任文鸿讲的王老艺人,就是坐落在天津鼓楼东大街的进宝斋刻纸店第一任掌柜王进福,其年老之后,把进宝斋兑给了伊德元。 伊德元的作品以写实为基础,运用了对称、均衡、整齐划一等有规律、有节奏感的装饰手法,对描绘的对象进行加工和变形,如《萝卜》,其叶和根都由对称的花纹组成,既符合萝卜的生长规律,又强化了萝卜的饱满、茁壮之态,耐人寻味。伊德元刻纸时运刀之法犹如书法家运笔之法,完全悬肘,全凭腕力,由后向前运刀,因此线条灵活,变化丰富。 现在,天津过年的时候剪纸仍然很多,但进宝斋刻纸风格已成绝响。 独具风格的天津面具 过去,西马路有两座城隍庙,四月初一是城隍的生日,每年四月初一至初八都要举行各式的庆祝活动。庙会沿途要搭造席棚,棚内除点缀灯彩之外,或要陈设宝鼎葬器、文元字画,或供应茶水点心。府、县庙的戏台上都要举行演出活动。重头戏还是初八晚上城隍出巡赦孤,把客死在津的孤魂驱回原籍。当晚,由老都魁会把城隍抬到西头掩骨会,上会的人或扮鬼或扮犯人或扮差役,随城隍出巡,谓之城隍庙会,俗称鬼会。扮鬼的要自己出资购置铠甲面具。出会时,扮犯人的要穿囚衣带戴枷锁,几名犯人连锁在一起,由一大鬼牵引在前面扭扭摆摆,众犯人在后面随之颠仆。其他人也要扮演九幽十八狱变相,如黑无常、白无常、酒色彩气等鬼形,令人望而生畏。出会时还有一部分人为父母或自己挂灯许愿还愿的,他们把一串串点燃着的羊角灯,用针穿在两臂上,出会时两臂伸直行走以示虔诚。 天津面具号称三段脸,即脸谱分为三部分。舞动时,随人的面部肌肉变化而活动。这些面具当时价格颇高,富贵人家置办一套鬼具“动需千金”,因此,民国七年、八年,天津扎彩业作坊生意兴隆一时。 天津民间艺术还有很多品种,如王文会的娃娃、王继昌的灯笼、付宝元的点心模子、屈文台的刘海风竹以及天津地毯等,它们充分诠释了天津民间艺术丰厚的文化底蕴,展示了天津民俗文化的风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