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旧时婚嫁礼俗颇为繁琐,要而言之,有如下仪式:
1、订亲。经媒人往来.认为男女双方生辰属相互不妨尅后,男方即将议定聘金和男方庚贴并四件小礼物(手镯、彩带之类)送至女家,曰“敬求金诺”。女家将女庚贴并四件小礼物(笔、腰带类)回送男家,曰“唯命是从”。此为“下书”,正式订亲。
2、送席.结婚前,男方炸麻糖用食盒送至女家及男方诸亲友,周知婚期。
3、过嫁妆。结婚前—天(现多为同—天), 女方弟兄辈人将嫁妆送至男家。女之弟携带钥匙,男家需付“带钥匙钱”后才将钥匙交出。
4、婚礼。旧时为红蓝二轿,后改骑马,择吉日至女家迎娶。族长伴新郎前往,名曰“斟盅”。新郎礼帽长衫,帽插金花。新娘亲属为新郎十字披红。新娘面覆红纱,名 “蒙头红”。女方有送客若干人。—般家庭用旗牌执事、彩灯,鸣锣开道,吹吹打打,迎至门前。富有者用吹鼓手头天晚上吹门,执事用半朝銮驾。轿至门前,用烧红的犁铧醮醋绕轿一圈,有属相无碍的两名妇女将新娘架出,地铺红毡或彩布(新娘脚不准沾地),门内放马鞍和织布的柽子各一具及镜子一面,新娘跨过鞍柽后抱镜而入。鞍柽象征耕织,镜子象征团圆。同时高唱赞歌。各地赞歌也不尽同,有赞歌曰:“骑鞍摸柽圣人留,轩辕黄帝起根由。新人抱定团圆镜,一照妖魔万里游。”新娘步入时,撒草料、放鞭 炮,名曰“驱煞”,并有赞歌曰:“一撒金鸡飞上天,二撒青龙草里眠。三撒白虎离轿去,四撒五福福寿全,五撒五方多吉利,夫妻和好万万年”。新郎拉弓持箭,拜天地后即入洞房。晚上闹洞房,给新人扫炕,新人饮交杯酒、新娘喝疙瘩汤(子孙汤)。当晚,导引新媳巡视宅院,给灶上添煤、牲口添草,意味着家庭主妇生活的开始。就寝后有晚辈或平辈年轻者“听房”。次日,亲友请新娘吃“梳头饭·,由婆母带新娘赴邻里拜访,名曰“拜人”。第三日到娘家回访,名曰“认亲”。之后新郎带新娘赴男方各亲戚家走访,名曰“串亲戚”。九日后,娘家叫回新娘,名口叫九阴。”婚礼至此结束。贫穷人家礼仪与此大同小异,限于条件,仪式、酒席从简。
“五四”运动后.在知识界渐行文明婚礼,由主婚人主持仪式,邀亲友中资望高者证婚。但农村中仍旧仪为多,延续到建国前。
建国后,旧的婚嫁习俗逐渐革除,向文明、简朴方向发展。集体婚礼、旅行结婚者逐渐增多。但近几年来,特别是在农村,一些旧的繁琐习俗又时兴起来,索高额聘礼、见面礼、结婚礼、上轿礼、下轿礼等等,名目繁多,且铺张浪费盛行,成为生活中的一难,有所谓“一家喜事百家愁,男方愁,女方愁,亲戚朋友也发愁”的流传。
丧葬丧葬俗有“富者富埋,穷者穷葬”的说法,旧时仪式大致如下:
1、为死者净面、更衣、备棺。棺由儿子备,衣服由女儿备。
2、孝子赴本族和亲友处磕头告丧,门楣糊白纸,丧事由本族长者主持。
3、搭灵棚开吊,生前友好、亲友吊唁,孝子叩头致谢。合棺时,子女环立,高呼 “躲钉”。合棺前,“后代”(孝子外祖父家)察视死者的棺木、铺盖、衣着是否妥贴,有 的吹毛求疵,借故刁难孝子,实为陋习。
4、和尚、道士做道场,超度亡魂。吹鼓手奏哀乐。
5、出丧埋葬。停丧日期有三、五、七天不等,富有家庭有排“三七”(二十一天)或更长时间者。出丧时,孝子摔瓦盆,披麻戴孝,打“引生幡”(子为全白,孙为红绿),服孝者柱哀杖,男前女后,号啕而行。吹鼓手吹奏,放鞭炮,沿街而转,然后入坟埋葬。葬后,按死亡日算起,每七日上坟烧纸奠祭,至“七七”(49天)称尽七止。
此后烧百天纸和周年纸。
解放后,丧葬仪式较前为简,并推行追悼会和火葬,佩黑纱白花。
生育产俗:妇女生产,俗称“坐月子”。产儿胎盘埋于屋内地下。一般人忌讳进入产房,产妇一月后“扫炕”,方准串门。报喜:旧时头胎,男称大喜,女称小喜,三天后挑食盒到娘家报喜,内盛食品若干。男孩,食盒上放一本书;女孩,食盒上放—朵花。做满月:产儿届一月之期,以娘家亲友为主来做满月,带来食品、小儿衣物和见面钱,聚餐致贺。抓周:小儿满一周岁时,父母将书、刀、花之类让小儿抓,表示小儿一生志向。旧时富家多有此举,现已废。
庆寿庆寿,俗称“做生日”。一般年满花甲即庆寿。旧时,老人端坐堂屋,挂寿幛、寿联、寿星图,晚辈罗列堂前叩头祝寿,亲友也携食品或钱物致贺。寿宴上吃面,称“长寿面”。—般人家,亲友聚餐.以示祝贺。
建国后,祝寿之风大减。寿诞之辰,子女亲友送些糕点等礼物致贺,有的聚餐,有的拍“全家照”留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