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的经济发展(一)

家乡区县: 肇庆市广宁县

“五五”计划时期

1978年,广宁县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对外经济交往甚少,还没有直接的外贸出口。是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1.5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750万元、农业总产值为8323万元,分别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4.78%和55.22%;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8055万元。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要解决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问题,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从此,全县国民经济进入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新时期。

1979~1980年是“五五”计划最后两年。从1979年开始,全县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改革开放方针、政策,排除“左”的干扰,发展生产力,结合广宁实际,制订具体的改革和发展计划和措施,全县经济步入健康、协调发展的轨道。1980年秋,农村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精神,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工业贯彻中共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开始对部分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探索。商业、服务业也随之开展一系列改革。是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63亿元(按80年不变价),其中农业产值8428万元、工业总产值786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1.39亿元(按当年价,下同),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47.68︰25.52︰26.7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8735万元。外贸出口总额279万美元。[5]

“六五”计划时期

1981~1985年“六五”计划时期。全县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198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3亿元(按80年价计2.19亿元),比1980年增长74%;工农业总产值2.21亿元(80年价),比1980年增长35.58%;第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60.60︰19.21︰20.19;外贸出口总额为14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2万美元。

1982年,农村落实中共中央1月1日批转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即1982年1号文件),全县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27亿元(80年价),比1980年增长50.79%。

工业方面,立足当地资源,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促进国营工业发展。1981年起,利用瓷土资源,相继办起广宁陶瓷一、二厂,发展陶瓷工业。利用当地产“广东绿”玉石资源,办起广宁玉雕工艺厂等。1984年,全县国有企业进行扩大经营自主权和实行企业经济承包责任制、厂长负责制、计件工资等改革。1985年全县工业产值9425万元(80年价),比1980年增长19.86%。

35家国有商业批发、零售企业,陆续实行“承包经营,定额上缴,自负盈亏”;集体商业全面推行“分细核算,职工集体承包,自负盈亏”的经营承包形式。随着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个体私营商业迅速发展,个体商业由1980年50户发展到1985年4123户。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28亿元,比1980年增长45.99%。

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发展。全县电话用户数1985年为1645户,比1980年增加100户,年均增加20户。[6]

“七五”计划时期

1986~1990年“七五”计划时期。坚持改革开放,把“开发山区、建设山区、振兴山区”作为全县的战略重点,全县经济持续稳定发展。199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6.09亿元(按80年价计3.63亿元),比1985年增长150.62%;工农业总产值5.63亿元(80年不变价),比1985年增长154.75%;第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85年的60.60︰19.21︰20.19转变为57.77︰21.81︰20.42;外贸出口总额为37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58.30万美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1.48倍、28.15倍。

农业方面,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良种良法,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促进全县农村商品经济发展。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08亿元(80年不变价),比1985年增长63.34%。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0年,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1.05万家,全年总产值1.53亿元,比1985年增长3.90倍。

工业走培育、引进、开发相结合发展路子,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开发山区资源,推动山区经济发展。5年间,先后建成利用木薯生产的县葡萄糖厂,利用松脂生产的彩色油墨生产线,利用枝丫材生产的微粒板生产线,利用瓷土资源的马赛克、无釉砖陶瓷生产线,利用竹子资源的铜版纸生产线等企业,把山区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发挥较好效益。1987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4.18%,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3.56亿元(80年不变价),比1985年增长277.06%。

商业方面,改革行政管理,转换经营机制,开展流通领域改革。商贸系统实行“三多一少”,即允许多种经济成份,运用多种经营方式,拓宽多种流通渠道,减少货物流转环节,逐步形成多渠道、开放式、网络型的流通体系,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购销两旺。1990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3.14亿元,比1985年增长146.14%。

“七五”期间,完成石涧110千伏输电工程;动工建设花山水电站;春水至南街、春水至古水路段柏油路工程竣工;投资近300万元,铺设中华东、中华西、南东一路等混凝土路面;县城2000门自动电话和古水镇自动电话开通,全县电话用户3668户。

余景丰(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