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习嫁歌
客家姑娘在出嫁前夜和出嫁时是要唱哭嫁歌的,不唱哭嫁歌会被人说闲话耻笑。因此,姑娘一般出嫁前5天左右,村中的青年女伴和少妇便涌集到出嫁姑娘的闺房,教出嫁姑娘唱哭嫁歌。哭嫁歌有骂媒人的,也有骂父母(过早嫁她)的,有翘吊兄长给红包的,有哭别离亲人和女伴的,有耻笑八音的,有嘱咐轿夫的等等,不一而足。也有不少年龄较小的姑娘前来趁热闹听学哭嫁歌的,为自己将来出嫁增长知识。在学习哭嫁歌那几天晚上,每晚都热闹到深夜才离散。出嫁前夜则通宵达旦,相互依依不舍。
8、送酒礼
迎亲前一天中午,女家要办喜酒宴请亲朋吃喝一餐。这顿饭的酒、肉、米菜全由男家提供,俗称酒礼。酒礼物资一般有:一担酒(一埕白酒,一埕黄酒),一对酒埕鸡(一只公鸡、一只鸡行),两块红糖分别放在酒埕口面上,猪肉99斤,米100多斤,还有两只带路鸡。除两只带路鸡要带回男家外,其余物资留给女家。那对酒埕,在新娘婚后生了小孩做满月酒时,娘家才装回两埕黄酒还给男家。为及时将这些食物送达女家办酒筵,男家必须派员一早将上述物资送到女家。女家请客喝喜酒要发送请帖。来客喝酒要带礼物来恭贺。礼物一般有布疋,手饰等,不带礼物的则封一个红包,红包上面书写有“代指(戒指)礼”或“代花礼”3个字。
送酒礼者在女家午膳后则要返回。启程前,女家在男家送酒肉来的箩担内放些母芋和子芋,母芋表示老人和大人;子芋表示少年与小孩。意为家中有老有少,有大有小,人丁盛旺,子孙满堂。启程时,女家还要给每位送酒礼者一个红包,以示答谢和万事吉祥。
9、茅水浴
出嫁前夜,有的地方,新娘母亲要泡一盆丝茅桃条水给女儿洗澡,以避邪气。但姑娘要她哥哥先给红包后洗澡,于是唱道:“丝茅沤水唔洗身,涯(我)爱阿哥拿钱垫桶心;丝茅沤水涯唔洗,涯爱阿哥拿钱垫桶底”。母亲听了便去叫女儿的哥哥拿来红包交给她,姑娘接红包后才洗澡。洗毕,全身穿上新衣服,连裤带都换新的。穿前,全部新衣服要放在米筛里,意为婚后一家团圆,人多眼多。
10、出亲
出亲日至,男家的出亲者一早启程,燃炮竹相送(若男女家之间路途较远,出亲者当天上午赶不到女家,则要在出亲前一日下午到女家住宿一晚)。启程前,男家要给出亲者每人发一个红包,以期万事顺利。出亲者一般有媒人、挑三牲盒者、车郎、旗手、乐师等20余人。媒人领先带路,其后是挑三牲盒者(要高大的男子)、旗手、八乘轿、八音。三牲盒一担共两对(用木或竹制成,像盆一样),一头放一对(分上下两层)。每个盒架由3个十字木枋用4条直木枋连贯而成,上面的十字架中心安有一条弧形的金属环作挑耳,中下两个十字架各放一个礼盒。4个盒里分别装有熟猪头猪脚各一只,猪尾一条,熟公鸡一只(猪鼻孔插有一红纸花和一支柏树叶,鸡嘴含有一小支柏树叶和一朵红纸花,意为婚后百子千孙,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鸳鸯猪肉两块(染红,相连未断离),露水衣(姑娘出嫁上轿时穿用的衣服)一件,裙一条,手镜一面,首饰若干,红绸花罗帕一条(包住露水衣和裙等物)、花生(有生有熟)、红瓜籽(有的地方不放红瓜籽)、红枣、饼干若干,红包数十封,鞭炮两包,红烛一对。炮、烛合并用红纸包住,上书“龙烛双辉”4字。凡礼盒的物品里均要放一块红纸,以期吉利。露水衣是送去新娘穿在面上出嫁上轿的,传说新娘穿了露水衣可避邪气,日后婆媳和睦相处。
启程和途径村庄时,八音乐师要吹击奏乐,以助声威阵势。到达女家村庄大门前时,女家要燃鞭炮迎接。村里的少年儿童却把大门半掩,要客人派“利事”(俗称拦门礼)。挑三牲盒者从盒里抓一把“利事”(即系红包)交给带路的媒人,媒人将“利事”从门缝撒进去。孩子们拾到“利事”后,高兴地把大门打开。门开后,女家派人到大门坪接三牲盒。进入祖堂时,燃炮迎接。三牲盒在祖堂停放片刻,接着挑入主家斯厅。好命婆(有子女、身体好、丈夫在、无身孕的出嫁姑娘的亲人)将红罗帕包裹的扮妆品拿进闺房,准备打扮。其他接亲人员也随挑三牲盒者被接入室休息。新娘坐的花轿停放在大门前正中,两幡彩旗傍靠瓦檐,放在花轿两旁,其余大小轿随意摆好。
新娘花轿呈正方柜式,左右各开有一个圆孔,一可通风透气,二可给新娘扶手平衡身体。轿门两扇,轿的四面有红布遮掩。轿顶四周安装有花边红布,布下边悬挂着一串串五颜六色的珠子和红丝线拖,光彩夺目。轿顶正中放有一只如小狗般大小的可四周转动头部的麒麟。传说,若主家招待轿夫热情周到,且新娘又未骂他们,轿夫会暗中将麒麟头摆正向前方,新娘婚后会安心在家劳动;若待不好,轿夫则暗中将麒麟的头扭向后方,新娘婚后就不安心在夫家生活,经常要回娘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